立即捐款

【2024年回顧】編輯室遺珠之選

【2024年回顧】編輯室遺珠之選

(獨媒報導)2024年即將過去,《獨媒》邀請讀者於社交媒體投票,選出「十大本地新聞」「十大法庭新聞」。除此以外,編輯室成員亦精選以下「遺珠」報導,誠邀大家在留意「大新聞」之餘,繼續關心身邊不同的小人物、小故事。

2025年將至,《獨媒》亦將步向21歲。我們盼能秉持初心,繼續紀錄,陪伴香港人一起經歷高起低落。

***

舞台劇獎遭「封殺」 劇協再度義賣籌經費

19112024_劇協
2024年1月,香港戲劇協會舉行記者會,反駁藝發局指控。

由香港戲劇協會主辦的香港舞台劇獎是每年劇場界的盛事,不過藝發局年初以頒獎禮「直接或間接」對局方造成「損害或不利影響」為由不再提供資助,並提及與上屆頒獎嘉賓漫畫家尊子及前港台編導蔡玉玲有關;康文署亦表示未能借出場地,是頒獎禮32年來首次遭到「封殺」。

劇協罕有舉行記者會逐點反駁,會長馮祿德在席上字字鏗鏘、有條不紊對答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頒獎禮亦在義賣籌集經費下順利在一私人場地舉行。新一年舞台劇獎仍在寒冬中,劇協已確定繼續不獲資助與借場,需再次以義賣籌集經費。「The Show Must Go On」,這又是否劇場的新常態?

鮮浪潮失資助 杜琪峯嘆「香港無咗靈魂」

鮮浪潮電影節有限公司主席杜琪峯
2024年6月30日,杜琪峯出席鮮浪潮頒獎禮。

除了劇界,電影界的「鮮浪潮國際短片節」在未獲藝發局資助下,本地競賽入圍作品由昔日十多部縮減至8部。名導演兼鮮浪潮主席杜琪峯承認資金緊絀,但會盡力堅持營運:「如果我條命長啲,頂得到嘅話,希望頂到80歲。」

此外,杜琪峯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指近年正處於人生最低潮,認為自己與香港「無咗靈魂」。言論一出即引起廣泛迴響,有建制派批評是「廢話」。

同於11月,文體旅局交出《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目標除了培養熟悉中華傳統文化的人才,亦會檢討藝團資助制度。在戲院陸續倒閉、長年舉辦的獎項失去資助、創作人自言失去靈魂下,未來的香港到底能否如政府所願,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公共圖書館重現部分「曾下架書」

無標題

電影無法取得准映證、書籍在圖書館和官方書展被下架,令香港社會近年充斥「禁書」、「禁片」等說法。不過《獨媒》在7月時發現,公共圖書館將部分曾下架書籍重新上架,包括資深傳媒人區家麟的旅遊書、大律師吳靄儀的散文集、前立法會議員鄺俊宇的愛情散文等;不過上述作者涉及政治、社運、新聞審查等題材的著作,則未有重新上架。

之所以將此事列入「遺珠」,原因有二。一是有作者表示,早在《獨媒》報導此事前數個月,已經有讀者發現有關書籍重新上架,記者亦留意到,部分「重新上架書」在兩個月內有借出紀錄;但令人驚訝的是,《獨媒》刊出報導前卻一直沒有媒體報導此事、亦不見公開討論、館方更沒有主動交代審視書籍進度,意味著公眾難以知道這些書籍早已經「解禁」。

另一原因,是同月發生了貿發局要求部分書籍在書展中下架,禁止在場內銷售的事件。當時,部分傳媒和網民用「禁書」來形容事件,而《獨媒》則選擇用「下架書」來描述,是因為如其中一書的出版方、資深傳媒人岑蘊華所言,當局沒有解釋下架原因,亦沒有稱之為「禁書」

一旦「某書被禁」成為大眾既定印象,日後即使獲「解禁」,亦未必人人留意到,也經已難再讓該書在市面流通。上述兩件事提醒了作為記者的我,撰寫報導時一字一句都應小心斟酌,也希望能啟發讀者思考何謂「禁止」,在限制之中又如何找到出路。

陳肇鈞射入亞洲盃決賽周第1,000球

AFC ASIAN CUP 2023 - Match

港隊自1968年後再次打入亞洲盃決賽周,承蒙過百位讀者贊助,我們亦有幸遠赴卡塔爾直擊港隊重返這個亞洲大舞台。雖然港隊三戰全敗出局,但在教練安達臣麾下,前場迫搶的踢法耳目一新,其中陳肇鈞更在首場對阿聯酋中攻入一球,該入球亦是亞洲盃決賽周第1,000個入球,為港隊留下紀錄。

在香港做全職運動員從來不易,陳肇鈞亦曾經無班落,想過離開球圈,但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他在賽後訪問有感而發指入球要歸功自己這些年來的「捱打」:「從來每個人都唔可以放棄自己。邊個都可以放棄,但你自己唔可以放棄你自己。」

相關報導:#港足人語 難忘豐收的一年 陳肇鈞:努力就係要一直累積

海都樓裁決為法團行事立下指標

無標題
2024年1月,海都樓居民到民政總署請願,促署方介入事件。

法團的爭議,近年一度成為新聞焦點,不少涉及大維修的屋苑皆陷入爭議,當中包括西環海都樓。不過隨著不同法團問題重覆出現,牽涉的問題複雜,而涉事的法團亦往往動用業主的資金,發出律師信予報導的媒體,令法團新聞漸漸減少。

不過隨執法部門關注,包括廉政公署及競爭事務委員會採取行動,相關問題似乎有所收斂。今年末法庭就海都樓爭議的裁決,公眾或許未必知悉,亦肯定不會成為票選十大新聞,但其重要性卻不容忽視。原來法團的當權的人,即便執法部門尚未或無法介入,亦不等於毫無後果,一旦法團做事不符相關法例規定,其任內所作的決定隨即無效,亦需負上個人法律責任。今次判決,對於往後法團事務應當如何運作,有非常重要的參考。

海外締結的同性婚姻將獲確認?

468146076_10160325129506471_5839504223893999155_n
2024年11月26日,在獲終審法院裁定勝訴後,李亦豪在社交媒體發佈與亡夫的合照。

最多讀者投選的十大法庭新聞,絕大部份都是與2019年社運和國安法有關,這並不令人意外。畢竟,今年最難忘的採訪場景,莫過於5月時候在47人初選案裁決前一晚通宵排隊;在8月立場新聞案裁決當日剛好碰上「屠龍案」陪審團宣布判決(因此當日是兩案的新聞互相交織,造成資訊大爆炸);其後11月47人案判刑之後,翌日緊接著黎智英親自作供,使那兩天的香港新聞重新佔據世界各地傳媒的版面。

不過,一些非政治性的案件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之一,是同志分別就公屋、居屋和遺產繼承權的司法覆核案件,在終審法院皆獲裁定勝訴,意味政府和房委會在相關範疇須承認海外締結的同性婚姻關係,否則屬於違憲。

其中一名司法覆核申請人吳翰林,在處理這官司期間離世,其後由配偶李亦豪代為繼續法律程序。在政府和房委會窮追不捨地上訴至終審法院的情況之下,可以想像得到,李亦豪一方面承受喪夫之痛,一方面需迎戰官司,這幾年必定過得不容易。

適逢岑子杰終院案判決過了一年有多,目前暫未知政府制訂承認同性伴侶關係的替代框架進度如何,亦未知政府會否按照上述公屋、居屋和遺產繼承權的判決,將它們一併納入研究範圍,未來發展走向值得大家關注。

MIRROR演唱會墮屏事故審訊

演唱會監製林浩源
2024年10月,綽號「Fran9」的演唱會監製林浩源在審訊期間出庭作供。

另一宗印象深刻的案件,是2022年 MIRROR 演唱會墮屏事故的審訊。雖然是次審訊的重心,是3名舞台工程人員有否向康文署虛報設備重量、有否意圖欺詐,而不是要研究墮屏事故的起因,但是證人證據、辯方的盤問方向等,難免觸及舞台圖則的一些細節和力學用詞,以及需要釐清康文署、外聘工程顧問公司、舞台工程承辦商乃至設備供應商之間的關係和職責範圍,有一定程度的複雜性,從中亦可以看到過往紅館演唱會審批程序上的一些做法是否有改進的空間。

令人感傷的是,該次墮屏事故使舞蹈員李啟言(Mo)嚴重受傷骨折,兩年多過去了,直至開審那一天,他仍在留醫治療。諷刺的是,在審訊其中一天,剛巧碰上李啟言追討工傷僱員補償的案件,同日也在區域法院另一個法庭進行聆訊,使記者當日需兩邊奔走。不論是欺詐案審訊,還是追討工傷補償的案件,今年內均未有定案,冀讀者來年繼續關注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