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報導】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3間蘋果公司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及串謀刊印煽動刊物等罪,今(20日)於高院(移師西九龍法院)踏入第121日審訊,黎智英第29日作供。控方盤問圍繞黎與前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郭明瀚的關係,並展示一連串的訊息,顯示黎曾在2017年6至11月期間,反覆催促時任台灣總統蔡英文的「左右手」江春男安排蔡會見郭明瀚,以協助台灣在華盛頓重建外交渠道,又指台灣應該更加進取地與美國重建緊密關係。黎否認有意影響台灣政策,強調只是將不同的想法轉述給蔡英文。黎表示「樂意幫助台灣政府」,但否認自己作為一名「中間人」或「美國代理人」。2018年3月,蔡英文與郭明瀚會面成事之後,黎繼續向江春男傳訊息,要求會見台灣外交部部長等人,法官形容黎似乎很熱衷於聯絡雙方,黎則稱只是嘗試協助台灣,並重申只是希望利用郭明瀚的能力和人脈來幫助台灣。
控方指合約屬「顧問合約」 黎則強調需要江撰文
控方上周五展示財務紀錄,顯示從2017年11月至2020年2月之間,台灣《蘋果日報》每月向江春男支帳約20萬元台幣,合共涉款約580萬台幣(港幣約137萬元),而江當時已任職時任台灣總統蔡英文的助手。2020年3月25日的高層電郵則提到,2019年初,社長陳裕鑫「覺得已經付了一年多,江先生也沒有替我們寫稿或做什麼事情,就親自去問黎先生,此付款是否應該繼續下去,黎先生回答繼續付款。」黎上周五在庭上堅稱與同事在溝通上有誤會。
控方今繼續圍繞事件提問,先展示江春男與台蘋的合約,當中提到江的工作是「不定期提供乙方(台蘋)時事分析之意見或交稿」。控方稱由此可見這合約屬一份「顧問合約」,惟黎則強調「交稿」字眼代表包括江需要撰文。
黎上周五稱,以為台蘋基於江撰寫社評而支帳,當他得悉江沒有再撰文卻仍收款時感到「震驚」,並要求員工立即停止支帳。黎今日澄清,感到震驚是因為得悉台蘋繼續付款給江,而不是因為江沒有再撰文,因為黎早已知道江沒有再撰文。法官李素蘭問黎如何得知?黎稱從時任《蘋果》社長張劍虹的 WhatsApp 訊息得知。
控方質疑黎沒叫江春男還款 黎解釋稱尷尬
控方遂展示黎與張劍虹之間的訊息,2020年3月24日,即電郵的前一日,張告知黎,台灣《蘋果》一方繼續每月支付江春男,黎得悉後要求停止支帳。
前《蘋果日報》社長 張劍虹
法官李素蘭追問,台蘋高層電郵卻提及黎同意繼續付款?黎則稱他不記得自己曾如此說過,這也不是他的做事作風。
法官杜麗冰則問,電郵撰寫人 Johnny 有沒有任何理由要說謊?黎則估計同事可能有誤會、疏忽或看漏了,導致一直沒有人知道原來繼續支付,或者同事以為他本人同意。黎不認為 Johnny 是一名說謊者。
控方問黎有否指示張聯絡江春男,或親自聯絡江春男,叫對方還款?黎說沒有,「因為這是尷尬的⋯⋯這是我們的錯誤。」控方則指涉款100萬元;黎回應說:「禮貌(Courtesy)比金錢更加重要。」
控方問是否因為江春男協助安排退休美國將領 Jack Keane 和美國國防部前副部長 Paul Wolfowitz 會見蔡英文。黎聞言說:「這是你的揣測」,其後表示不同意。
Jack Keane
黎:台灣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有民主的華人地區
早前黎證供承認自資支付 Jack Keane 和 Paul Wolfowitz 的赴台開支,法官李運騰再問及為何黎替台灣政府支付相關費用。黎則稱因為他在台灣當地有經營生意,而台灣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有民主的華人地區,他自己亦從台灣得益。
控方質疑,黎安排 Jack 和 Paul 會見蔡英文的計劃,與他的傳媒生意沒有關係,也沒有得到任何利益。黎同意其媒體未有從中得益,他們甚至不曾報導過,因要就相關會面保密。
控方提到黎在2017年8月時,向蔡英文的「左右手」江春男轉達 Jack 和 Paul 飯局中的討論內容,包括提升台灣軍隊心理質素和現代化、台灣與美國簽訂能源合約。黎重申他只是協助轉達 Jack 和 Paul 的說法。李官指,當時二人已經與蔡英文會面過一次,為何黎還要協助轉達二人的說法給江和蔡?黎則解釋,縱使二人見過蔡英文,但不代表他們可以每日都聯絡她。黎又表示,即使協助轉達訊息會打擾到自己,他也會如此做。
Paul Wolfowitz
控方指黎於2017年主張利用台灣作為對抗中國的槓桿 國安法後繼續在Live Chat節目重複
控方提到黎在2017年1月分別向江春男和博爾頓(John Bolton)準備的筆記,談到「沒有比台灣更好的槓桿」、「對中國的傷害最大」等,指黎主張美國增加在台灣的軍事存在(military presence),利用台灣作為對抗中國的槓桿。黎否認這是他的主意,當時已有其他學者談及上述說法,他只是在筆記上聯繫相關說法;但黎承認同意相關說法。控方指出黎想「對中國帶來最大傷害」,黎則否認。
John Bolton(左)、Donald Trump(右)
控方並指在《國安法》生效之後,黎繼續在其 Live Chat 節目中重複提及相關主張。黎確認相關節目謄本有提及。控方並指,黎繼續請求美國利用台灣作為對抗中國的槓桿,進行這一種敵對行為。黎則稱他從來沒有請求美國如此做,只是解釋當時局勢。控方追問黎是否同意相關主張,黎表示同意觀點不代表他有作出請求。
黎稱與郭明瀚是朋友 確認對方與拜登關係密切
控方接著問及黎與前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郭明瀚(James Cunningham)的關係。黎稱與郭明瀚是朋友,在他任職駐港領事期間相識,但說不上是親密朋友;二人曾經見面數次,但是不肯定是否「很多次」,因對方工作忙碌。
2020年3月5日,黎的私人助手 Mark Simon 告訴黎,拜登將被提名為美國民主黨的總統參選人,而郭明瀚似乎成為了拜登團隊高級外交政策顧問;黎回覆道:「這對郭明瀚而言是好,但是拜登不能當選。他看起來像150歲和太過"奧巴馬"。」黎庭上確認,郭明瀚與拜登團隊關係密切。
2020年5月《蘋果》準備推行英文版,同月 Mark Simon 向黎說,郭明瀚可以替他們聯繫拜登相關人士,讓拜登可以說幾句話,講述為何需要支持《蘋果》和自由媒體。
黎在庭上稱,他從沒要求郭明瀚替他聯繫拜登相關人士,他當時回覆「OK, thanks」並不代表同意。法官李運騰問,當黎回覆「OK, thanks」的時候,是否在暗示他同意 Mark Simon 做這件事。黎僅指 Mark 做事總是以他的利益為依歸,,因此他沒有理由阻止 Mark。
James Cunningham 郭明瀚
控方指稱黎樂意成為一名「中間人」
上周證供顯示,黎於2017年8月向江春男傳送郭明瀚的網上簡介。黎稱因為台灣一方發現在華盛頓與美國交涉的人脈不夠有效,所以江詢問黎有沒有適合的人選來協助,黎其後推薦郭明瀚。
控方指稱黎樂意成為一名「中間人」;黎僅回應:「我樂意去介紹其他人。」控方續稱:「作為一名中間人。」黎表示:「我沒有說中間人,我當時樂意幫助台灣政府。」控方續指:「但你是一名中間人。」黎則反問控方為何不斷說「中間人」,「中間人」可以代表很多東西,「你可以這樣說法,但是這不是真的。」
黎否認意圖影響台灣政策 稱僅轉述不同想法
黎庭上確認在2017年6月起正在計劃安排郭明瀚赴台灣會見蔡英文。同年8月,黎向 Mark Simon 提議將郭明瀚介紹給江春男,又指郭明瀚在華盛頓可以擔當幫助台灣的角色。
控方續展示2017年10月18日的訊息,黎催促江安排蔡英文會見郭明瀚,並向江分享想法。黎指台灣重回美國的「雷達」,故應該對於與美國重建緊密關係更加進取,並應該積極與美國交往,「外交與軍事一樣重要。」
蔡英文
法官李運騰問黎是否意圖影響台灣的政策?黎指他只是表述不同想法,以及解釋當時形勢。李官又問,江春男是否所謂的「枱底人」?黎認為可謂江春男超越了「枱底人」,因他是蔡英文的「左右手」。李官續問,黎向江傳送上述訊息,是否一種以「枱底」的方式嘗試影響台灣政策?黎則認為不是「枱底」方式。法官李素蘭問,那是否「枱面」。黎同意是「枱面」,因江是台灣政府人員,但他只是將不同的想法轉述給蔡英文。
黎承認支付郭明瀚的旅程開支
2017年10月27日,黎向江春男傳送訊息,再度提及安排郭明瀚會見蔡英文,以協助重建台灣外交渠道,以及解決台灣在華盛頓的人脈問題。黎並要求江一方作出安排,讓 Mark Simon 能夠安排郭明瀚的行程。
控方另展示同日黎與 Mark Simon 之間的對話,提及打算先安排郭明瀚到達香港,然後再安排他前往台灣。
黎在庭上稱,他支付郭明瀚的旅程開支,但是沒有向他支付顧問費,因郭明瀚到台灣只是尋求機會協助台灣,如果談得成的話,他便會替台灣政府工作。但黎補充,對於台灣政府而言,聘請外國人替他們工作會不方便。
黎否認是「中間人」或美國代理人
控方問,從一連串的訊息可見,黎在2017年6至11月期間,反覆催促江春男安排蔡英文會見郭明瀚。黎同意,但他否認是一名「中間人」。
法官李素蘭遂追問黎認為「中間人」代表什麼意思。黎表示「中間人」意味台灣與美國之間的「中間人」,似乎將他說成是美國的代理人,但他否認是美國的代理人。
控方更新預計盤問時間 由15日增至25日
在早休之前,法官李運騰關注本案進度,現時控方盤問仍圍繞2017至2018年的事件,尚未開始進入控罪所涉時期,加上涉案的文章超過100篇,詢問控方早前聲稱需時15日盤問,是否一個現實的估算。李官並表示,正考慮是否去信另一宗案件的控辯雙方,通知他們延期開審。
再開庭的時候,控方表示經估算後,更新盤問所需時間為25日,可能直到3月中。
黎指郭明瀚暫時沒有工作在身 催促江春男盡快安排會面
控方展示2017年11月1日的訊息,黎向江春男表示:「老實說在生意溝通上,我不習慣得不到答覆。請回覆我上述訊息,因為我們需時與另一邊安排。」江則為遲來的回覆道歉,稱他們感謝黎的提議,又指他們正在評估中美關係的最新形勢。江另表示,郭明瀚來訪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乃認真對待接下來的會面。
黎翌日回覆時,再度要求江安排會面,強調郭明瀚是非常高級和能夠提供好提議,邀請他到台灣及推銷其重建台灣外交渠道想法,目的是讓他在華盛頓替台灣政府服務。黎又提到郭明瀚暫時沒有工作在身,籲江盡快評估郭明瀚是否對台灣有用,否則對方可能接受其他的工作機會。
蔡英文與郭明瀚會面黎在場 稱未有達成任何共識
控方指,根據2018年3月12日的訊息,蔡英文與郭明瀚的會面最終定於同年3月15日。訊息亦顯示,Mark Simon 轉達蔡英文邀請黎一同參與會面。黎庭上同意,並稱他當時亦在場。被問到會面談了什麼,黎形容好像一場「應徵(interview)」,郭明瀚嘗試向蔡英文推銷自己想法及他在華盛頓可以怎樣協助。
控方問會面上雙方有否達成任何共識。黎指蔡英文並未有作出任何決定,因她需要徵詢台灣外交部,因此會面沒有任何結論,也對於台灣重建外交渠道沒有任何實質想法。
至2018年3月29日,黎向江春男傳送訊息:「我希望盡快面對華盛頓PR功能問題,因應利用 Jim Cunningham 的能力和關係,我恐怕 Jim 有了固定工作我們再難找到同樣好的人才協助。要不要我飛過來再說服陳菊市長?謝謝。」惟江未有回覆。
黎訊息稱特朗普政府是「台灣與美國深入建交的最好時機」
控方展示2018年5月16日的訊息,黎向江春男表示:「我和 Paul and Jack 傾過一些他們的看法,他們認為現在的 Trump administration 是台灣與美國深入建交的最好時機,但台灣方面太顧忌大陸成為美國進一步進取的障礙,請我先跟你談談,讓他們七月尾來時更容易說服 The Lady(蔡英文)。」黎又提到 Jack Keane 與特朗普團隊關係密切,每星期都到白宮與他們見面兩次,知道有很多可以改變的可能性。
控方問黎是否認為特朗普政府是「台灣與美國深入建交的最好時機」?黎則稱這是 Jack 和 Paul 的說法,而不是他自己的想法,他轉述二人的說法並不代表他同意。
法官李運騰問,如果黎不同意說法,他會否轉述相關說法?黎表示:「會,為什麼不會?」控方指出,縱觀一連串訊息,黎從沒表達過不同意相關說法。黎同意,但強調他沒有說不同意,但不代表他同意。
官形容黎熱衷牽線美台雙方 黎:只是嘗試協助台灣
李官又形容,黎表現似乎很熱衷於聯絡雙方。黎則回應:「我只是嘗試協助(台灣)。」控方追問,而且也協助美國?黎則強調,他是幫助台灣重建與在美國的外交渠道,屬於幫助台灣一方,而不代表他同時幫助美國。杜官追問,外交渠道牽涉到雙方,所以幫助台灣,其實也是幫助雙方?黎則否認,重申他只是利用郭明瀚的能力和人脈來幫助台灣。
杜官再度提及,黎在訊息中問江能否叫時任外交部部長吳釗燮來吃飯及面談,黎看來對相關計劃非常熱心。黎則解釋,吳是比較謹慎的人,並稱自己只是想了解吳為何如此謹慎,因此面談僅關於情感方面。
李官則指,縱觀黎一連串行為關於重建台灣的外交渠道,似乎並不只是關於情感或態度。黎則解釋,若要了解雙方有否機會接近,便要知道雙方情感或態度。控方指出,黎安排會面的舉動不只關乎雙方情感,而是關乎台灣的外交政策。黎則重申,若要接近便要先知道雙方的情感。
案件明日續審。
案件編號:HCCC51/2022
第120天審訊:
台灣《蘋果》逾兩年間向蔡英文助手支帳約20萬台幣 黎智英:得悉後要求立即停止
第119天審訊:
黎智英認自費安排前美官員及退休將領會見蔡英文 官質疑充當台美「中間人」
第118天審訊:
黎智英向員工稱:應替受建制壓抑市民發聲 官質疑屬編採指示
第117天審訊:
黎智英指習近平是「毛澤東二號」 被問是否煽動仇恨 黎反問:毛是最被憎恨的人?
第116天審訊:
黎智英:若香港有政治犯則不認為有法治和自由 官提醒黎被捕非關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