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3間蘋果公司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及串謀刊印煽動刊物等罪,今(21日)於高院(移師西九龍法院)踏入第122日審訊,黎智英第30日作供。控方繼續盤問黎,提到2019年3月政府將《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交立法會審議,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同月赴美國會見時任副總統彭斯,黎吩咐張劍虹將新聞「做到最大效果」。黎向李柱銘說,當時華盛頓氣氛是反中及支持反抗的力量,形容「現在似乎是在華盛頓游說的好時機。」黎同月開始與泛民等人商討訪美之行,期間提議前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郭明瀚參與,因其人脈和影響力可令他們有機會在美國國會上提出《逃犯條例》議題。同年5月,李柱銘會見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郭明瀚事前向李提出數項建議。至同年7月,黎與蓬佩奧見面之前,亦獲蓬佩奧助手 Mary Kissel 提供建議,提及制裁中共人員和香港官員子女的概念,可以融合於制裁打壓中國西部穆斯林的中共官員的概念。
郭明瀚獲特朗普政府接觸 提供工作機會
控方代表、副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繼續盤問黎智英。昨日證供提到,黎在2017年6至11月期間,反覆催促時任台灣總統蔡英文的「左右手」江春男安排蔡會見前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郭明瀚,以協助台灣在華盛頓重建外交渠道。2018年3月,蔡英文與郭明瀚會面成事之後,黎繼續向江春男傳送訊息,要求盡快考慮使用郭明瀚的能力和人脈關係。
控方今繼續就此盤問,並展示2018年9月2日,郭明瀚傳給黎私人助手 Mark Simon 的訊息,郭表示美國國務院曾接觸他,邀請他重返政府工作,若果他接受相關職位的話,便無法向台灣提供顧問服務。Mark 其後將訊息轉發給黎。
黎庭上表示,以他所知,郭明瀚最後未有重返美國政府工作。控方提到,昨日訊息顯示郭明瀚與拜登團隊關係密切,但是他同時獲特朗普政府提供工作機會?黎同意。
黎形容蔡英文政府「令人失望」
2019年3月19日,黎向郭明瀚傳送訊息,稱「很高興你和陳方安生吃飯」,相信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能夠告訴郭明瀚更多有關香港的事情。黎接著表示:「蔡英文政府很令人失望。他們沒有兌現他們的承諾。我會尋求每個機會讓你幫助我們的鬥爭和台灣與北京的鬥爭。(“I'll be looking at every opportunities to have you help our struggle and Taiwan's with Beijing.”)」黎其後又將訊息轉發給 Mark Simon。
控方問黎為何形容蔡英文政府「令人失望」?黎表示忘記了。控方追問是否因為蔡英文未能作出安排讓郭明瀚替台灣工作?黎稱不是。
控方又問「台灣與北京的鬥爭」是什麼意思。黎表示台灣與北京交涉一直都是一種「鬥爭」,因為是很困難,所以是「鬥爭」。黎亦同意「我們的鬥爭」是指香港。
控方提到當時是2019年3月,《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正準備交立法會審議。因此黎在訊息中稱尋求每個機會讓郭明瀚幫助,是指《逃犯條例》修訂?黎同意他可能是這個意思。
郭明瀚指《逃犯條例》修例草案對整個香港而言是危險
控方其後展示 WhatsApp 訊息,黎於2019年3月23日向民主黨李永達傳送新聞連結,有關陳方安生會見時任美國副總統彭斯,而彭斯稱極關注香港人權自由。黎向李稱:「她見了彭斯!」
控方問黎是否對於陳方安生與彭斯會面感到興奮?黎一度反問控方:「為何你說我感到興奮?」控方指從黎訊息中的感嘆號可見。黎最終同意感到興奮。
控方接著展示訊息,黎向李永達傳送一則長訊息,有關郭明瀚與陳方安生吃飯期間的討論內容。郭明瀚形容陳方安生關注《逃犯條例》修訂,並知道有需要「打敗」它。郭明瀚提到當時似乎香港泛民間未有凝聚、團結一致或任何計劃,而陳方安生認為修訂會以某種形式獲通過,郭明瀚則建議她要集中精神在修例上,因修例草案對整個香港而言是危險。郭明瀚表示會幫助黎和香港,建議他們應該在4月底之前好好討論。
李永達收到訊息後,回覆黎:「我們應該集合力量去引起公眾關注引渡條例。」黎回覆:「你是對的。」
控方問黎有否建議郭明瀚在陳太會見彭斯之前,與陳太見面?黎稱沒有,又指陳太與郭明瀚本來互相認識。
控方又問,為何郭明瀚會將他與陳方安生的討論內容報告給黎?黎指郭明瀚僅向他提供資訊,因為郭明瀚是他的朋友,並且知道他關注香港。法官杜麗冰則指,訊息似乎不只是向黎報告討論內容,郭明瀚也有提出幫助香港,又建議黎在4月底之前討論。控方遂問黎,當時有否要求郭明瀚就香港提供意見?黎稱沒有。
彭斯與陳方安生會面 郭明瀚曾建議黎將新聞做到最大效果
法官李運騰提到,記憶中黎曾將陳方安生會見彭斯的新聞,傳送給不同人。控方遂指,黎當時將相關新聞傳送給民主黨李永達、何俊仁、工黨李卓人、時任《蘋果》社長張劍虹和時任《蘋果》副社長陳沛敏等人。
控方提到,郭明瀚曾建議黎,「要有一個計劃去解釋,將它(新聞)做到最大效果。」(“Jimmy, it's not enough to get it around. There should be a plan on how to explain, use it to best effect. Advice from Jim Cunningham in Washington.”)黎將訊息轉發給張劍虹,並吩咐:「大新聞,用它做到最大效果,謝謝。(“Big news. Use it to maximum effect. Thanks, Jimmy”)」張之後回覆「老闆,早安,收到。謝謝」。黎確認。翌日(3月24日)《蘋果日報》報紙頭版以〈彭斯晤陳太 關注港人權 學者:高規格接待向京施壓〉作為標題。
被問到有否指示張劍虹報導彭斯與陳方安生會面,黎同意。控方提到,黎早前在主問階段亦同意是次有下達編採指示。黎表示他只是想向張強調這次會面很重要。控方接著問黎是否按照郭明瀚的指示,去指示張劍虹和陳沛敏「做到最大效果」?黎否認是跟從郭明瀚指示。
James Cunningham 郭明瀚
黎向李柱銘稱華盛頓氣氛反中 是游說好時機
控方另展示2019年3月24日,黎與李柱銘之間的對話,黎向李說:「對!現在似乎是在華盛頓游說的好時機。氣氛是反中和支持反抗的力量。兩黨對中國的敵意是明顯的。(“Yes! Now seems good time to lobby in Washington. The atmosphere is anti-China and pro-resistant forces. The hostility towards China in both parties is palpable.”)」黎在庭上表示,認為當時陳方安生做的事情是屬於游說,即引起美國的關注。
同日,李柱銘告訴黎,其秘書 Minky 提議將訪美之行延遲至5月中,他們會再討論。黎則回覆,對於《逃犯條例》而言,5月中可能太遲。黎其後又指:「只要他們在《逃犯條例》上未有放棄,你的訪美之行無論如何都會很重要。我們必須尋求公眾支持,在他們強推之前阻止它。」黎庭上表示,當時似乎有一群人計劃前往華盛頓,但當時《逃犯條例》情況很緊急,「我很渴望盡快處理它。」
同年3月25日,黎向李柱銘轉發一則長訊息,關於陳方安生、郭榮鏗和莫乃光會見彭斯以及美國國安委員會職員的回饋意見(feedback)。黎的訊息紀錄顯示,上述訊息是從 Mark Simon 收到。但黎不知道 Mark Simon 從誰人接收到這則訊息。
3月起計劃訪美之行 黎提議若郭明瀚參與有機會在國會上提出《逃犯條例》議題
2019年3月26日,李卓人傳送訊息予黎,告知他經過會議之後,決定訪美之行順延至5月中,因在陳方安生會見彭斯後短期內做重覆的事情是不合理。李又指希望行程可以有更多價值,可能是叫眾議員或參議員舉行公聽會,並邀請香港訪美團出席。李指黎早前提及郭明瀚,李提議叫郭明瀚就公聽會成效給予意見,以及與李柱銘的前秘書 Minky 合作,又提到時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及共和黨眾議員 Ted Yoho 抱支持態度。
黎回覆李,贊同5月中是好。黎提到,美國國會正被民主黨控制,而郭明瀚是一名民主黨黨員,有人脈和影響力,訪美團如果有郭明瀚的參與,可以有機會在國會上提出《逃犯條例》議題,但郭明瀚需要2個月去打通當地人脈和制定策略性做法。
控方問黎,知不知道為什麼李卓人提議郭明瀚與 Minky 一同合作?是否因為郭明瀚能夠更易接觸到美國人脈以進行游說工作?黎堅稱不知道。至於佩洛西及 Ted Yoho 對於什麼抱支持態度,黎指是香港人的訪美之行,而非支持游說。控方又問,為什麼要在美國國會上提出《逃犯條例》議題。黎指為了討論。
控方指出,訪美之行目的之一是引起對《逃犯條例》的關注,以及提出制裁香港官員的主意。黎則同意「引起對《逃犯條例》的關注」是目的之一,但是當時未有提及過制裁,所以不知道「提出制裁香港官員的主意」是另一個目的。
郭明瀚提議將反送中扣連商界和法律界是很重要
2019年3月27日,黎向 Mark Simon 表示,考慮到未來兩年對中港關係而言是動盪不安的時候,郭明瀚可能是「我們能夠保留在華盛頓做香港游說的人」。(“He may be someone we can retain in DC for HK lobby considering the next two years will be very turbulent times for HK/China relationship.”)黎在庭上稱這只是一個隨意的提議。
2019年3月27日,Mark Simon 向黎表示,與郭明瀚討論後,指郭明瀚正確地指出香港和台灣的最大威脅並不是親中共政客(panda huggers),而是失敗主義者,因他們認為香港和台灣已經回不去了。郭明瀚又指,在反送中上扣連商界和法律界是很重要,「當它變成一個人權議題的時候,便會跌入失敗主義者的偏見之中。(“... once it becomes a human right issue that plays into the biases of the defeatists.”)」
控方指,郭明瀚似乎提議將《逃犯條例》修訂與商界和法律界捆綁,使它不只是一個人權議題,能夠在美國得到更多支持。黎表示他沒有說同意這主意,他只是獲 Mark Simon 告知有這主意。
黎稱郭明瀚義務幫忙訪美之行 惟黎覺得有義務支付他所作付出
2019年3月29日,黎向 Mark Simon 表示:「當你見到李柱銘的時候,請告訴他郭明瀚義務幫忙,而不是我們聘請郭明瀚,所以李柱銘不會拒絕他的幫忙。這對李的訪美之行而言是好。」
至同年4月1日,黎向 Mark Simon 表示,雖然他向李柱銘和李卓人說郭明瀚是義務幫忙,但我們肯定要支付他所作的付出。」
黎庭上堅稱郭明瀚是義務幫忙,而沒有受聘,但黎有見郭明瀚是他的朋友,加上了解到他的處境,所以覺得有義務自掏腰包支付郭明瀚。
控方指黎知悉訪美之行是推動美國懲罰香港官員
控方指從2019年4月2日,李卓人的訊息可見,泛民的訪美之行最終定於5月13日出發,因為預料政府想在7月之前通過立法。李又提及,經過他與李柱銘、Mark Simon 討論之後,有兩項實質建議,包括要求美國修訂法律,以懲罰損害一國兩制、推動《逃犯條例》修訂的香港官員;以及一旦修例通過,美國要向其公民發出旅遊警示。李亦正在考慮將反送中議題與美國貿易談判聯繫。李指在訪美之行中,會尋求召開公聽會,並會與國會議員、參議員和傳媒等見面。
控方指,在2019年4月的時候,黎已經知道訪美之行是推動美國修訂法律以懲罰損害一國兩制的香港官員。黎僅稱這是別人通知他的事情。控方提到黎早前向李柱銘形容「現在似乎是在華盛頓游說的好時機」,因有反中情緒。黎同意。
控方引述張劍虹的證供,指稱黎在2019年3月指示管理層利用《蘋果》作為平台爭取國際支持及推動制裁。黎則指:「這一定是假的,我從沒有資格去如此指示《蘋果》。」黎又指,保持《蘋果》的編採工作獨立,是他嚴格遵守的事情。
不過法官杜麗冰質疑,黎曾指示張劍虹使用彭斯會見陳方安生的新聞做到最大效果。黎承認那一次的確有給予指示,但只是一次例外,從不是慣例。
蓬佩奧與李柱銘會面之前 郭明瀚提出建議
控方另展示2019年5月15日的訊息,在李柱銘會見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之前,郭明瀚向李提出數項建議,郭明瀚其後將相關訊息轉發給 Mark Simon,而 Mark Simon 其後轉發給黎。
在訊息中,郭明瀚建議李柱銘感謝美國支持香港一國兩制,並要求蓬佩奧等人為支持一國兩制發聲。郭明瀚指美國接受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而香港應該作為中國的願景,惟《逃犯條例》修訂削弱一國兩制和法治,影響香港作為從商地方的地位,所以需要撤回。
黎在庭上指,Mark Simon 傳送上述訊息,是為了提供資訊,讓黎保持知情。惟控方指,Mark 傳送上述訊息是為了讓黎知道如何向蓬佩奧提出請求,以作國際游說;這是為了讓黎作出行動,而不只是讓黎知情。黎不同意。
控方指同年7月9日,《蘋果》報導李柱銘在5月的訪美之行。其中提到:「民主黨創黨主席、資深大律師李柱銘5月率團訪問美國,爭取國際支持反對修例時,曾與蓬佩奧會面。當時美國國務院在會後發表聲明,說蓬佩奧對香港政府修訂《逃犯條例》表達關注,斥修例威脅香港法治。」控方指這一段所述與郭明瀚的建議非常相似。黎同意。
控方指,2019年6月11日,郭明瀚創立一個 WhatsApp 群組,名為「Martin, Jimmy, Mark」。郭明瀚向群組傳送訊息,透露眾議員盧比奧等人早前已去信時任特首林鄭,亦會提交法案要求修訂《香港政策法》,以聚焦認證香港一國兩制狀況。郭明瀚又指,為了向香港商界發出訊息,使他們知道香港特殊地位不是理所當然。
黎早前稱抵美後才知要見彭斯蓬佩奧 控方展示訊息反駁說法
控方指黎於2019年7月在美國會見彭斯、蓬佩奧和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而黎在早前主問階段供稱,他訪美之行本來是為了向參眾兩院議員講述香港情況,然而他抵達美國後才得悉將要會見彭斯、蓬佩奧和博爾頓。黎同意,並稱本來沒預料會見3人,可能是他抵達美國時,白宮相關人士才安排3人與他見面。
John Bolton(左)、Donald Trump(右)
控方指,黎在2019年6月25日出境,先後到英國、加拿大和美國,最後在7月16日返回香港。控方亦展示一系列訊息,顯示黎在英國期間相約「香港監察」創辦人羅傑斯(Benedict Rogers)和奧爾頓勳爵(Lord David Alton)午膳。控方亦展示6月時候 Mark Simon 的訊息,通知黎有關會見蓬佩奧的安排。
控方指從訊息可見,黎在抵達美國之前,已知道自己將會見蓬佩奧和博爾頓,質疑黎沒有道出真相。黎則稱只是忘記了相關訊息,又指他沒有理由去說謊。控方遂指黎記憶不準確,黎同意。
訊息顯示黎與蓬佩奧見面前 其助手和郭明瀚分別提供建議
控方指,黎於2019年7月9日與蓬佩奧見面。黎早前供稱蓬佩奧的得力助手 Mary Kissel 多年前曾居港10年,黎在她任職《華爾街日報》期間認識她,二人是好友,惟對方返回美國之後便失去聯絡。
控方展示訊息,在會面前一日(7月8日), Mary Kissel 與 Mark Simon 通話,提醒黎在打招呼時除了握手和說「Hello」之外,便不要做其他事,因她要保持專業形象。
Mary 亦建議黎若有機會向蓬佩奧提出請求時,盡量說得具體,而蓬佩奧正在研究採取什麼具體行動關注香港,又指他不想談宏大議題,而是尋求可以採取的行動。
Mary又表示,認為制裁中共人員和香港官員子女的概念,可以融合於制裁打壓中國西部穆斯林的中共官員的概念。Mary 亦指,將香港和台灣升級為冷戰時期的柏林,會有好處。
控方又指,訊息顯示黎在會面前一天(7月8日)告訴 Mark Simon,他曾與郭明瀚有很好的討論,以及得到一些建議。黎確認。
案件明日續審。
案件編號:HCCC51/2022
第121天審訊:
黎智英認促成蔡英文與前美領事郭明瀚會面 以助台重建在美外交渠道 惟否認作「美國代理人」
第120天審訊:
台灣《蘋果》逾兩年間向蔡英文助手支帳約20萬台幣 黎智英:得悉後要求立即停止
第119天審訊:
黎智英認自費安排前美官員及退休將領會見蔡英文 官質疑充當台美「中間人」
第118天審訊:
黎智英向員工稱:應替受建制壓抑市民發聲 官質疑屬編採指示
第117天審訊:
黎智英指習近平是「毛澤東二號」 被問是否煽動仇恨 黎反問:毛是最被憎恨的人?
第116天審訊:
黎智英:若香港有政治犯則不認為有法治和自由 官提醒黎被捕非關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