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明報》編輯室撐記者提問無可厚非 鄧炳強去信批評內容偏頗誤導

《明報》編輯室撐記者提問無可厚非 鄧炳強去信批評內容偏頗誤導

《明報》編輯室撐記者提問無可厚非 鄧炳強去信批評內容偏頗誤導

【獨媒報導】《明報》編輯室昨日刊登文章,力撐記者早前向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提問,為何在離開港赴泰國的時候沒有刊憲交代。鄧炳強昨日去信《明報》,批評該文章「內容偏頗誤導」,未有提及其在早前回應中已指出營救涉及被禁錮港人的生命安全,仍只著眼是否有刊憲,重申行動具隱蔽性,假如事前公開便會影響行動及拯救生命,所以必須嚴正指出《明報》文章偏頗誤導之處,以正視聽。

鄧炳強今月月初從泰國返港,在見傳媒時提及參與營救6名被禁錮在緬甸的港人,《明報》記者質疑,鄧炳強離開香港未有刊憲公布署任安排。鄧炳強當時稱,是否刊登憲報要視乎實際需要,而行動有隱蔽性:「如果唔係影響咗拯救行動,亦都影響咗生命。」

鄧炳強更反問該名記者 :「我唔知係咪呢個《明報》記者覺得能夠搵到一啲政府不足嘅地方,足以打擊政府威信就係佢哋目標。但我想話畀你聽,我同特區政府目標都係得一個,就係要盡快救返人命,人命係最重要。」

副總編輯撰文強調非常合理 提曾蔭權年代類似事件

《明報》昨日刊登題為《記者的提問》的「編輯室手室」,該文由《明報》副總編輯林藹純撰寫,強調記者當日就刊憲的提問是非常合理、無可厚非。

文章提到董建華在2005年3月辭任特首,由時任政務司曾蔭權出任處理特首,後者到內地與港澳辦主任廖暉會面。曾蔭權及後以處理行政長官身份到立法會接受議員質詢。工聯會鄺志堅問曾蔭權,與廖輝會面為何沒有刊憲,又指新聞主任曾稱因珠江三角距離很近可以即日來回,所以無需刊憲。

強調刊憲是安排署任 慨嘆社會撕裂提出合理疑問亦遭質疑

文章強調刊憲目的是安排署任,令官員在離港後有署任官員可以行使法定權力,而現代社會通訊發達,官員離開香港仍可以遠距離發號施令行駛權力,刊憲實際作用的確成疑,但政府慣例如此而官員沒有遵守,提出疑問自言無可厚非。

林藹純最後慨嘆,在社會撕裂的年代,連提出這樣合理的疑問亦遭到質疑,可見前線記者工作並不容易,與自己在前線橫衝直撞的往日歲月已不可同日而語。她在文末以這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作結,「君不見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美聯社記者亦遭白宮禁入橢圓形辦公室?」

鄧炳強:嚴正指出文章偏頗誤導之處以正視聽

對於該篇文章,鄧炳強昨日去信《明報》,指該文章「內容偏頗誤導」,未有提及其在早前回應時已指出營救涉及被禁錮港人的生命安全,重申行動具隱蔽性,假如事前公開便會影響行動及拯救生命 ,嚴正指出《明報》文章偏頗誤導之處,以正視聽。

在信中,鄧炳強稱一向樂意回答傳媒提問,以向市民解說局方的相關事宜,在當日會見傳媒時已開宗明義講述離港的原因是統籌人命攸關的研究行動,相信全港市民都關心被禁錮港人的安危及行動成效。不過他就批評,《明報》記者在清楚離港原因後,卻只著眼於外訪的公布安排,而非港人的安全,難免令人覺得《明報》只著眼找出政府不足的地方,而不是關心港人。

稱令人不禁懷疑《明報》取態 是否要再次誤導讀者

此外,鄧炳強指林藹純在代表《明報》編輯室立場的「編輯室手記」文章中,同樣完全不提及其行動需要保密,以確保港人安全的回應,顯然是剝奪市民了解事情的全面知情權,令人不禁懷疑《明報》的取態,是否要再次誤導讀者,以為其純粹針對記者,而沒有回答記者的提問。

鄧炳強最後表示,作為保安局局長,有責任令市民慎思明辨,歡迎《明報》對其作出批評,但對方假如是負責任的媒體,便應該確保文章公平、客觀、不偏不倚,及不能隱藏官員的回應。他強調,對於偏頗誤導的報道,必然挺身而出、從不畏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