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韓國十年——社會有變得更同志包容嗎?

韓國十年——社會有變得更同志包容嗎?

撰文:Eunice@PrideLab

今年的「韓國十月文化節」,香港藝術中心和駐香港韓國文化院合辦了最新的流動影像節目「戀愛的模樣:韓國愛情電影系列」。感謝主辦方的邀請,讓筆者第一次觀賞並留意到講述男同志之間的愛與掙扎的電影《兩個婚禮一個葬禮》。同時,亦非常感激主辦方多元的思考方式。愛情不止是主流想像的年輕男女之事,而是有更多不同形式的愛情故事:有同性之間的,有年長夫妻成為照顧者形式的,亦有身障人士的。縱然有着不同形式,同是愛的表達方式。

回歸討論此部於2012年的電影,不禁讓筆者反思,同志平權在這十年間有變化了嗎?事實上,韓國社會仍然保守,強烈的宗教色彩及家庭角色定型的雙重影響下,韓國大眾仍普遍未接受同性戀。根據美國智庫Pew Research Center於2023年6月的調查,韓國有接近6成民眾反對同性戀,在G20的國家之中排名第二,更遑論韓國政府遲遲不願通過性傾向歧視條例,保障韓國性/別小眾免於因其性向的歧視。每年5月在市政廳前的首爾廣場舉辦的首爾酷兒文化節,今年更被市政府拒絕場地申請,改為批准一場由長期公開反對同性戀者的基督教福音團體舉辦音樂會。種種例子可見,政府及民眾的保守態度。

Two_Weddings_And_a_Funeral-0001

保守的體制亦某程度上反映了順性別異性戀家庭之下,對下一代繼續組成「正常」家庭的祈許。在這部電影中,透過兩位主角「假結婚」的開首,帶出了韓國社會對組織「完整」家庭的固有想像。不論在父母輩、職場之中、社會領養小孩制度等,都需要以一男一女的家庭示人。對於偏離「正常」者,則會被社會排斥,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甚至男主角閔秀及其朋友般,在使用交通工具時被歧視,甚至遭遇暴力。面對實實在在的hate crime,閔秀在面對警察問話時,若不出櫃的話就只能再一次忍氣吞聲了。

電影中所紀錄的雖然是2012年的韓國,想不到同樣的事情在10後的社會仍然發生。首位出櫃的韓國明星洪錫天一直在網絡上被罵為「變態」。在2022年,另一位出櫃的男歌手Holland甚至因其性/別小眾身份在街上遭路人毆打,對着他罵說「骯髒的gay」。而在紀錄片愛情冇Take Two之中(早前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韓國女性獨立電影系列2023 - 韓女獨有戲亦有放映),亦如實反映了一對女同志,即使遠在德國,依然因為公開出櫃而需要承受家庭的指責。從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回看香港情況,其實也是大同小異,只差在事件是否浮現在公眾眼前,還是沉沒成為一個個無名氏的故事。

或許有人會認為,世界已經逐漸邁向平權,電影卻以一個場景直接回應這般天真的想法。公開出櫃的酒吧老闆希望出席家庭婚禮的時候,一位家人卻直截了當地說:「你以為同性戀是主流?還是有很多人討厭基人了」。此句台詞讓筆者回想起2018年的台灣同婚公投,開票後需要面對的現實。當你以為世界對性/別小眾更為友善,冷冰冰的投票數字,甚至反同勢力能夠透過傳媒不斷發放的歧視言詞,就會如利刃般刺過來。這就是現實。類似的事情,在香港亦不時發生。

Two_Weddings_And_a_Funeral-0002

在這種壓抑的電影及社會之中,筆者腦海中則浮現了太宰治在《人格生格》之名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在電影中的韓國,則是「生而為基,我很抱歉」。面對仇恨言論甚至身體暴力,男主角們彷彿除了道歉以外沒有其他選擇。身為性/別小眾就是原罪;即使自己的性別氣質、性向等與偶然在街上、或的士上、或身邊同事完全無關。就如美國的Matthew Shepard及台灣的葉永誌,只因為性別氣質不符合主流,就被霸凌至死。這些事件每每都令筆者悔恨,如果社會能在生命流逝前就能意識到大眾對性/別小眾的壓迫,或許才是更好的未來。

當社會是如此病入膏肓,有人像閔秀般選擇離開,到更開放的世界喘一口氣;有人就與另一位男主角阿石一樣,決志作留下來的人,在狹逢中尋找安身之所。兩者沒有對錯,只要能誠實面對心之所向,成為自己最舒適的模樣,就足夠矣。縱然離開或留下,亦請不要忘記每個人擁有的力量,即使再微小亦能推動我們身處的社會變得更包容、多元。

Two_Weddings_And_a_Funeral-0003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