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公布了報告,評估了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及脆弱性的最新情況。來自全球67個國家及地區,270位科學家及675位相關領域的專家,當中包括10位內地和3位香港專家,參考了超過34,000篇學術論文及62,418條官員和專家的評論,得出了這份長達3,675頁的報告。
這份報告是每年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必須參考的文件,也是審視各締約方履行巴黎氣候協議的重要依據。香港的財政司司長最近在發表財政預算案時,提出撥款改善低窪地區抵禦能力,印證了特區政府也開始重視氣候適應。其實特區政府的氣候適應措施,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加強。報告提出了一些國際上的最佳做法,是值得特區政府參考和借鏡。
及時控制全球暖化 氣候適應措施才見效
報告指出,全球近80億人口中,超過四成人口(即33-36億人)將經常要面對氣候災難的威脅。假如我們無法控制全球氣溫升幅在攝氏1.5度內,最少3.5億市民會面臨缺水威脅,全球有一半物種正在或將會遷移棲息地,而高達九成的珊瑚礁將要消失。即使我們採取了氣候適應措施,效力也可能會被抵消,沒法有效抵禦更可怕的災難。
放眼我們的城市和社區,報告指出了氣候變化對弱勢群體的「不平等」影響尤其嚴重。例如,冷氣經常使用增加了貧困戶的電費負擔及醫療費用,而且因無法就業而收入減少。就以香港為例,根據天文台的統計,2021年的熱夜數目為61天,而酷熱天氣日數則為54天,都是有記錄以來最高。香港不少劏房居民和戶外工人正是每天面對著酷熱天氣下的生活困境。
氣候影響結合了結構性貧窮、社會和經濟不平等,加劇了殘疾人和城市貧窮人的困境,因此報告指出氣候影響往往是多重而且連鎖的。就長者、劏房居民、戶外工人和殘疾人士在極端天氣下面對困境,低碳想創坊也曾經舉辦過多場社區對話,與相關團體探討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筆者另文闡述。
氣候變化加劇不平等 病患風險增加
此外,高溫天氣下市民生活質素下降,負面情緒指標上升,而各種體育活動、社交、旅遊和娛樂活動也因而減少。而且,溫度和全球經濟產出之間成反比關係,到本世紀末,全球生產力下降的潛在損失就可能會達到23%。
更甚者,高溫或暴雨增加與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明顯關係,自殺,焦慮、抑鬱,甚至出現精神病,需要入住精神病院和就診的案例也增加。而在亞洲各地,高溫增加了精神健康的風險,包括精神障礙、抑鬱和焦慮症。綜合全球各地包括香港的研究,溫度每升高攝氏1度,自殺風險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此外,因多種內科疾病、中暑及意外而住院的人數增加。沙門氏菌爆發與氣溫上升有密切關係,花粉等致敏原的水平增加,導致哮喘和過敏性鼻竇炎等疾病增加。
城市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有待加強
報告也非常重視氣候變化對城市的影響,以及城市可以擔當的角色。目前全球過半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城市人口比例更可能佔全球人口三分之二。但是,沿海城市到本世紀中期,將會有約10億市民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此外,熱浪、空氣污染直接影響市民健康,城市基建包括交通、供水、能源和電力系統的運作也會受到影響。
像香港的沿海城市有需要加強氣候風險管理工作,以及氣候變化評估和減少災害風險的研究。要限制沿海城市和民居氣候風險的增加,最有效的方法是避免在易受洪水或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地區進行新的開發。預留洪泛空間是最廣泛使用的適應策略。專家也同時警告氣候適應措施不應被濫用,造成浪費,不單只沒法抵禦災害,也因為相關資源被誤用,使本應受到適應措施保障的群體得不到支援。
報告指出弱勢群體,包括發展中國家及小島國家人民、原住民、婦女、少數族裔、長者和小童受到氣候變化的更大影響,並提出以公平公正為原則,兼顧弱勢群體及跨代之間的需要,讓不同利益、意見和價值觀的人公平參與。
適應措施應以公平參與和兼顧弱勢為原則
因此,報告首次提出了「氣候韌性發展」(Climate Resilience Development)作為未來城市在平衡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出路,同時兼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低氣候風險、提高生物多樣性及達致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報告提議城市需採用以自然為本和建築工程相結合的方法,建設更多綠色和親水公共空間,開展城市農業以增加糧食安全,以及建立社會安全網使弱勢群體在氣候災難時也受到保護等等。
至於加強香港的氣候適應能力,筆者認為報告提出了適應措施的五個重要原則,包括政治領導力,清晰的目標和權責,知識的累積和分享,監察和評估機制的建立,及公平公正和兼顧弱勢的原則,正是香港氣候適應需要的指導原則。低碳想創坊發表的2021年度《巴黎氣候監察報告》指出,特區政府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似乎著眼於以往和目前的氣候適應「成績」,而在各行業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和災難應變工作,尤其是加強公眾參與及透明度,以及加強監察和評估項目成效上,都有改善空間。這些原則同樣適用於檢視大型基建項目如機場第三跑道和明日大嶼項目等,如何增強氣候適應能力。正如《巴黎氣候監察報告》指出,只有我們加快減碳的步伐和能源轉型,加強氣候適應工作,並且儘快更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的目標和細節,我們才有望減低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