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芷菁(思匯政策研究所項目主管)、楊敬雯(思匯政策研究所營運經理)
近二百個國家在2022年於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 15)通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昆蒙框架》),冀望於2030年或之前停止及扭轉生物多樣性流失,獲譽為自然界版的《巴黎協定》。而各國代表於今年十月下旬聚首哥倫比亞卡利,在第16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 16)檢討落實框架進度。然而,兩週的談判屢陷僵局,大會原訂於十一月一日落幕,但由於談判時間超時十二小時,加上未能達到投票所需的法定人數,主席宣布會議擱置部份決議到明年於曼谷再議,從而未能就籌募自然保育資金問題達成共識而抱憾結束,但COP16還有幾項突破,可助發展中國家和原居民社群保護自然生態。
COP16未能解決資金和監督問題 惟仍有突破助保護自然生態
COP16有兩大議題仍懸而未決,令大眾擔憂框架能否順利落實。各國在2022年同意,在2030年或以前每年提供二千億美元落實框架保護生物多樣性,其中發達國家在2025年前要為發展中國家每年至少籌募二百億美元,但此承諾仍未兌現。另一方面,各國代表對監測生物多樣性的框架和指標存有分歧,最終要留待明年討論。如果沒有穩固財務框架和良好監督機制,各國要落實《昆蒙框架》恐怕會困難重重。
雖然大會議程尚未完成,但COP16仍促成下列成果:
一)成立「卡利基金」以保障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動植物遺傳資源數字序列資訊(DSI)有助於研發商業藥物和產品,並發展成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但迄今為止,大部分資訊都是在全球資料庫上免費取得,無法惠及大自然和相關社群。而COP16中各國同意成立「 卡利基金」,分享使用動植物遺傳資源數字序列資訊的好處,並希望使用基因數據的企業,例如製藥、美妝、農業、保健品和科技業等集團均應把其收入0.1%或利潤1%捐至基金,以保障並支援生物多樣性豐沛的發展中國家和相關原居民社群。
二)把原居民社群納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官方決策過程: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將設立原居民和和當地社群常設附屬機構,把其正式納入未來的談判和決策當中,並尊重、保護和維持其傳統知識體系,有助於全球生物多樣性管理。
港府應順應國際潮流 銜接《昆蒙框架》實現生態目標
除了上述成果,大會中各界亦提出不少倡議,如逾十八個締約方支持成立由政府領導的「支持主流化小組」,希望持分者確保任何可能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政策和措施應要優先考慮生態,把生物多樣性納入主流。此舉標誌全球保育生物多樣性逐漸轉向整個社會共同合作協調的方針。由於香港政府將於2025年更新其《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計劃》),故港府應跟隨國際潮流,銜接《昆蒙框架》,於決策時須優先考慮生態多樣性,並把其推廣至社會各個範疇。
保育生物多樣性不應僅視為環境或野生動物問題,生態系統健康與否可直接影響香港市民的福祉、健康和生活質素,保育大自然更可有助減緩氣候變化。假如政府減碳時採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使香港蛻變成具有健康生態系統和氣候韌性的繁盛城市,可令空氣更清新、水浸風險降低、碳匯增加,而市民同時亦可於生態豐沛的大自然遊樂,促進藍綠康樂旅遊發展。再者,由於全球對綠色投資的需求日益增加,此舉能吸引國際人才和資金,創造更多綠色機遇,讓經濟、社會與環境同樣受惠。
香港應須規劃海洋發展 於市區公園增加生物多樣性
香港應該從何開始保育大自然呢?政府應主動積極推行相關措施,行政長官須於更新《計劃》時強調團結整個政府共同協調推動保育的方針,並在各部門決策時視生物多樣性為優先條件,尤其是土地和海洋發展等或會損害生物多樣性的範疇。現時香港對陸地有清晰的城市規劃系統——由城市規劃委員會和規劃署負責的分區計劃大綱圖,但政府未有明確規劃海洋空間。《昆蒙框架》指出所有地區均須規劃和管理,以防止生物多樣性喪失,因此香港須基以科學制定出考慮生物多樣性且全面的海洋空間規劃。
以北大嶼山海岸公園為例,香港最近於機場周邊海域成立香港第八個及面積最大的海岸公園。由於公園毗連廣東省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野生動物並不會受深圳和香港的邊界限制,故要規劃生境不僅需要環境及生態局和漁農自然護理署努力,更需要各部門以至跨境共同合作。
為了保育郊野地區,港府把全港四成土地劃為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但市區的保育政策相對較少。如果我們能夠為散落各區的城市公園建立生物多樣性績效指標(KPI),種植更多本土植物、吸引授粉媒介和促進都市農業發展,便可提升市區的生態價值,並使生境互相連接,更能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菲律賓等國家均認可生態價值較高的城市公園,並之視為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護措施(OECMs),以助 《昆蒙框架》於2030年前保護 30%陸地和海洋的目標。香港如要實現此目標,便需要政府各決策局和部門互相合作。
企業可助保育自然 有望成可持續金融新藍海
香港應學習COP16以社區為中心的保育方針,積極讓企業、社會各界和本地社區參與生物多樣性相關措施,使可持續發展成為新常態。企業需要了解並處理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業務風險,以及其業務和供應鏈對水資源、土壤、污染和氣候等層面的影響,以減輕甚至避免破壞生物多樣性,從而使業務更為適應環境變化。除了企業之外,我們應教育消費者和學童「貴精不貴多」的概念,促進可持續消費地球自然資源。
COP16未能就保育資金短缺問題達成共識,所謂有危就有機,行政長官李家超於本年度《施政報告》建議提升綠色金融生態系統,香港應考慮創新投資方案和可持續投資模式,以推動綠色增長。例如港府可推動混合融資支持北部都會區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如生態旅遊和都市農業項目等。
正如聯合國上月警告,如果各國政府未有積極加快大幅減少排放,我們將面臨全球暖化達攝氏3.1度的氣候災難中,同時距離實現《昆蒙框架》目標只剩約五年時間。香港應把握機遇,為全球樹立保育大自然和應對氣候危機的榜樣,如果港府可實施整個政府和社會共同協調以解決問題的方針、促進區內合作,以及建立可持續的金融機制,發展同時銜接《昆蒙框架》,便有望締造生物多樣性豐富且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