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克蘭Odesa,一名妻子與丈夫道別,跟拯救隊往波蘭(中);一名難民獲捐贈機票,由波蘭前往德國(右)。(圖由受訪者提供)
(獨媒報導)今年2月離港移英的紀錄片導演張虹和攝影師林偉鴻,近月兩度前往波蘭,拍攝俄烏戰爭下的難民情況。曾自言是「走難的人」,張虹指見到不少義工落力支援難民,亦見到烏克蘭人很團結,令她很感動;不過隨時間過去,戰爭雖然仍未結束,但對難民的支援已不斷減少,她在拍攝之餘,亦呼籲港人繼續捐款支援:「我哋見到咁嘅情況,無辦法拎起架機再拍,不如停一停,諗吓有咩幫到手。」
「走難」的人拍戰爭難民 計劃進入烏國紀錄平民與軍人
今年64歲的張虹和林偉鴻是資深紀錄片製作人,亦是采風電影和香港國際紀錄片節的創辦人。今年2月,他們離港到英國倫敦生活,惟抵達當地不久,俄烏戰爭便爆發。兩人在安頓後,在6月動身前往波蘭,拍攝從烏克蘭逃出的難民和協助他們的義工機構。連續拍了六、七星期後,兩人因為太累,7月尾一度回到倫敦;休息十數日後,他們今月9日又回到波蘭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繼續拍攝。
在首次拍攝,他們進行了17個訪問,多數以難民為主,亦有拍攝協助難民的非政府組織和義工,包括拯救隊和食物銀行。張虹自言作為一個「走難」的香港人,想知道比港人更慘的烏克蘭人如何面對這種處境。不過張虹直言,至今未能消化種種情緒,回到英國休息那段時間,她亦避免看有關俄烏戰爭的新聞:「上次我走其實除咗攰,仲有啲因為唔開心。」
重返波蘭後,張虹坦言未知會逗留多久。他們計劃再次走入烏克蘭境內,拍攝當地人如軍人:「佢哋大部分都係平民,有家人、老婆仔女離開了烏克蘭,其實佢哋心情係點呢?咁極端環境下如何應付?」
波蘭經濟研究所(Polish Economic Institute)在7月發布調查,指波蘭人在2月底至6月底期間捐了近100億茲羅提幫助烏克蘭人,並有超過七成波蘭人曾參與救援工作;惟調查亦指,波蘭已出現「難民疲勞」(refugee fatigue),幫難民購買物品的比例逐漸下滑。(圖為當地一家食物銀行的貨架,由受訪者提供)
見證食物銀行倒閉、拯救隊缺資金
兩人亦會繼續拍攝難民營和義工組織,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轉變。雖然只離開了十多日,但重返波蘭後,張虹和林偉鴻觀察到當地出現不少變化:上次拍攝過的食物銀行幾乎斷糧斷水,原本裝滿食物的貨架變得空空如也;難民營和食物銀行開始倒閉,火車站旁的難民機構帳篷全部拆去,變成「意大利食品節」。此外,波蘭政府對難民的援助在6月已開始削減,例如不再提供免費交通優惠予難民,收留烏克蘭人的波蘭人,亦不會再得獲房屋津貼。
張虹留意到,協助難民的資金和人手正在減少,機構也各自面對不同問題。例如她早前認識的一班義工,會為難民提供食物,但因他們每日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註冊成為慈善團體,變相較難籌款;林偉鴻則提到,上次來拍攝時見到不少餐廳,會將當日賣不完的食物送給難民,但現時是當地旅遊旺季,餐廳很忙,可能沒時間送食物或已賣光所有食物。
張虹指,不少烏克蘭難民是帶著小孩的婦女或病人,面對語言不通、貨幣不值錢等問題,難以在外地找工作維生。(圖由受訪者提供)
兩個月前來訪時,兩人曾隨一個非政府組織的拯救隊進入烏克蘭,紀錄他們將藥物送到當地,又帶病人和婦女逃到波蘭;但今次再來拍攝,張虹留意到這個組織的義工顯得較緊張。她指,他們至今仍每天收到來自烏克蘭的求助電話,希望獲協助逃走,但在戰爭影響下當地油價急升,駕車越境接送難民成本不菲:「我哋見到咁嘅情況,無辦法拎起架機再拍,不如停一停,諗吓有咩幫到手。」
拯救隊帶癌症病人離開Odesa,前往波蘭。(圖由受訪者提供)
欣賞烏克蘭人團結 望香港人支援和學習
張虹坦言自己最初不想幫忙:「如果你投入咗個工作,咁點拍佢哋呢?個關係唔同咗。」只是她今次來訪時弄傷了腰,養傷期間無法拍攝,也實在對難民的困境看不過眼,故決定幫忙籌款。她指有朋友知道當地情況後,捐了兩萬港元給食物銀行:「負責人知道後開心到不得了,即刻衝出去買嘢食。」但她亦提醒當地義工,協助籌款和拍紀錄片是「兩回事」,自己的傷好得七七八八後,便會重返拍攝身位「趕進度」。
曾帶張虹進入烏克蘭、拯救難民的組織名為 Agape Foundation,「Agape 」在希臘文解作「愛」。張虹指,組織負責人患有多發性硬化症,醫生指她的眼睛很快就會看不見,著她停止拯救工作,但她一口拒絕,令張虹驚訝世上竟有如此「搏命」的人。(圖Agape 開幕禮,義工職員及贊助人的合照,由受訪者提供)
雖然新聞報導少了很多,張虹強調戰事仍未結束,港人亦可以繼續支援烏克蘭。她視今次經歷為學習,亦遇到不少讓人鼓舞的人和事:「波蘭人很幫得手,烏克蘭人就算有不同組織,也不會批評對方。我就會諗,呢樣嘢我哋(香港人)其實係咪可以學習吓?」她坦言會想起香港人:「烏克蘭人很團結,這令人感動;但我見到香港人就算同一陣線,也不是很團結,這令人傷心。」
被問到去拍烏克蘭人跟香港有沒有關係,張虹一時答不上。後來她再傳訊息過來,補充說自己從來沒有好好想過這個問題:「我發現我很怕看香港的新聞, 看了總是很難受。雖然烏克蘭的新聞更恐怖,不過可能是隔了一層吧!所以,去拍烏克蘭可能是為了逃避自己的問題?其實我也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