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復康聯盟對2025-2026財政預算案的建議(四)
我們前兩篇文章都提及了推動社區通達的重要性,皆因通達友善的環境配套對殘疾人士融入社區生活非常關鍵。殘疾人士與任何人一樣,都享有平等參與工作、教育、社交及文娛康樂活動等權利。可惜的是,現時環境未能充分照顧他們的多元需要,使他們參與社區時,面臨種種困難,很多時最終無奈放棄。當中,殘疾人士的就業問題,更是一直為人詬病,社區環境配套的不足,令他們無法獲得平等的工作機會,嚴重限制了他們的職場參與,令許多殘疾人士即使有才能、有拼勁,卻沒有發揮的空間。
要推動殘疾人士就業,硬件和軟件上的通達同樣重要。硬件上,公共交通工具必須通達,例如設有輪椅上落設施及語音報站功能等,讓殘疾人士可以輕鬆往返職場,而工作場所亦要有足夠的通達設備,包括無障礙升降機及洗手間、寬敞的通道,暢通無阻的引路徑等,確保不同類別的殘疾人士都可以自如地進出及使用相關設施;軟件上,職場同事需要有足夠的共融意識,對殘疾人士的需要有充分的理解,以更好地與他們溝通和相處,適時提供支援。公司政策也應具靈活性,例如安排彈性工作時間及地點、靈活處理與復康需要相關的請假等,以顧及殘疾人士的多元需要。
可惜,現時香港普遍仍未建立關愛共融的職場文化,認為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低的刻板印象,依然根深蒂固,令他們容易被低估,求職過程中被拒於門外。根據政府統計處《第63號專題報告書》統計數據,本港殘疾人士就業率不足兩成,遠低於全港整體人口水平,原因並非他們不想工作,而是因為僱主對他們缺乏了解,而不願意給予機會。然而,根據勞工及福利局《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本地勞動人口在疫情期間大跌,並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勞動人口短缺問題持續。因此,我們認為在勞動市場緊張的局面下,大力推動殘疾人士就業,讓他們發揮潛能,釋放勞動力方為上策。
政府作為全港最大的僱主,應該以身作則,積極為殘疾人士提供工作機會,令他們得以自力更新。不少僱主認定殘疾人士在職場上會力有不逮而拒絕聘用,而事實上,只要工作環境的硬件及軟件能夠配合,包括有通達的設備及彈性的政策,他們的表現絕對不會較他人遜色。因此,如果由政府牽頭聘請殘疾人士,就能發揮影響力,提升私人市場聘請殘疾人士的信心。在共事和交流的過程中,其他職員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殘疾人士,進而認識他們的優點,有助消除錯誤的刻板印象。同時,促進殘疾人士就業有助填補社會上勞動力的空缺,對本地經濟發展有正面作用。
故我們提出以下多項建議:
*政府應該增撥資源給各部門,或容讓部門有更強彈性,以全職、兼職、在家工作、彈性上班時間等靈活的形式,聘請更多殘疾人士;
*落實公務員團隊聘請殘疾人士的指標,以5%為長遠目標,為社會各界樹立模範;
*政府向各大商企提供經濟誘因,例如稅務優惠、在外判合約中加入聘用殘疾僱員可增加中標機會的條款等,鼓勵他們聘用殘疾人士;
*將職場共融風氣推而廣之,在私人市場循序漸進,增加殘疾人士就業比例
政府及社會各界為殘疾人士提供更多工作機會可以展示他們的才能,讓他們適得其所,建立自信。對現時經濟環境而言,此舉不僅可以補充勞動力以支持經濟,更可以促使殘疾人士自力更生,長遠減輕對政府福利體系的負擔,既能顧及經濟發展,又能在社區推廣共融關愛的風氣。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