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爬行類珍禽異獸近年成為港人另類的「寵物」選擇,但有環保團體指非所有珍禽異獸均適合「飼養」,而巨大的進口量更會令全球過百物種造成極大壓力,甚至死亡。ADM Capital Foundation 發表報告指,由2015至2019年間,用於寵物貿易的珍禽異獸進口數目達400多萬隻,當中有280萬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規管,而其中近四分之三為瀕臨絕種物種。團體建議政府引入「正面清單」,預先篩選認可物種作寵物貿易。
ADM Capital Foundation 今日發表「野生、受威脅、人工飼養:香港的隱形寵物」報告。報告指出,由2015至2019年間有400多萬隻珍禽異獸用於寵物貿易,而大多物種由84個國家引入,涉及超過700個物種,以爬行類佔多數,佔每年進口量97%;而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規管的動物進口量達280萬,其中近四分之三為瀕臨絕種的物種。
報告首席作者Sam Ingrid 指,政府於2006年取消圈養繁殖附錄II物種者須持有管有許可證的要求,令售賣者無需許可證便可買賣捕養動物,令珍禽異獸的貿易更加猖狂。她以黃頭側頸龜為例,2015至19年間香港對原生於秘魯黃頭側頭龜的需求大大增加,由2006年的150進口量增至2016時數十萬進口量。
貿易加劇野生種群生存壓力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副總監候安娜(Dr. Fiona Woodhouse)提到,動物被捕捉時難以避免會受傷,而運送期間被困倉庫,承受極巨大的心理壓力,她指出不少物種在運送途中會不幸死亡。
候安娜又指出,很多人不了解物種的特性及特定飼養需求。她舉例指有飼主不清楚物種壽命能長達25至70年,因而未準備長時間奉獻照顧,最後便會遺棄動物。
候安娜亦指本港有宗教團體會特意購入珍禽異獸,以進行「宗教放生」活動。她指出,放生者或會將動物放生到不適合的環境,而動物再次回到野外亦未必會能適應,令動物受苦。
有未被科學發現的物種被走私到港
報告中提到,近年來交易的數百種物種中,發現有龜物種從戰區抵達香港;又有未經科學發現的物種被非法走私到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高保然(Paul Crow)補充,其團隊上周五在黃大仙一所工廈發現一條疑似中華眼鏡蛇,經研究後發現該眼鏡蛇為源於中非的黑頭眼鏡蛇。高保然又指,團隊曾多次發現有未經科學發掘的龜類被走私來港,批評目前「連未被發現的物種都受到影響」(Even species of unknown are being impacted ),憂慮未被團隊發現的案件只會有更多。
非所有珍禽異獸適合飼養 團體倡設認可物種清單
報告指,不是所有珍禽異獸均適合作為寵物。以非洲灰鸚鵡為例,非洲灰鸚鵡需要大量的智力訓練及社交活動,缺乏心理關注的鸚鵡會容易出現焦慮、自殘等行動;又如兩米的綠鬣蜥,對活動空間的需求亦難以滿足。
新界動物醫療中心陳麗盈獸醫指,目前未能準確地知道特定物種最適合的飲食、濕度及環境等飼養方式。面對香港較狹窄的居住場所,飼主未必能增設足夠器材,因此在「冇辦法滿足條件、又好唔了解物種」的情況下,她不建議市民強行飼養。
候安娜亦建議政府引入珍禽異獸的「正面清單」,預先篩選認可物種作寵物貿易,以考慮該物種是否適合被當作寵物、會否帶來傳染病及令人類受傷等因素作參考。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韋凱雯(Amanda Whitfort)則認為,港府應修訂瀕臨物種的管有許可證制度,要求出售珍禽異獸的私人寵物飼養人士持有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