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 行山仲見唔見到垃圾?環保團體綠惜地球在今年首三個月進行郊野山徑垃圾調查,熱門山徑統計垃圾,在發現的14,495件垃圾中,其 中「紙巾類」垃圾(紙巾和濕紙巾)佔27%,與2019年同類垃圾調查相比翻倍。有改善的則為膠樽,數目比三年前大減兩倍。
「紙巾類」垃圾量翻倍
綠惜地球於本年一月至三月中旬間進行「惜山競走」郊野山徑垃圾調查,由志願者完成79場行動,在城門水塘、粉嶺流水響、大欖千島湖等熱門山徑統計及清理垃圾,累計涉足逾千公里。行動中共撿得14,495件垃圾,當中紙巾及煙頭出現最多,數目各佔21%(3,101及3.096件);常見垃圾如食物包裝及膠樽數量亦不容小覷,共佔垃圾25%(3,624件)。此外,抗疫物品類垃圾也因應疫情催生,包括口罩及快速測試劑等。
調查發現,「紙巾類」垃圾最為常見,其中紙巾及濕紙巾共有3,905件,佔整體兩成七。與2019年同類型垃圾調查比較,當年紙巾及濕紙巾僅佔13.8%,兩者數量均在三年間翻倍。
綠惜地球項目主任潘星宙表示,「紙巾類」垃圾主要發現地點為山徑沿路,以及野外露營場地一帶。有志願者反映不少紙巾上染有排泄物,形容是「一堆又一堆發霉有色紙巾」。綠惜地球在郊野公園內進行植樹場工作時,亦曾發現長達幾十米「排泄線」。山徑間沾有糞便的紙巾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潘星宙表示,港人在疫情下不能出國,選擇在本地郊遊的人大增,加上政府呼籲勤用濕紙巾清潔雙手,故紙巾棄置量大增。他指坊間對濕紙巾存在誤解,認為其能夠自然分解,但其用料主要是不織布,屬難以分解的塑料。他建議郊遊人士如人有三急,可在隱蔽處挖一淺洞就地解決,完事後回填泥土,並將紙巾以膠袋收妥,而露營人士則可準備「便攜式廁所」。
膠樽垃圾大減兩倍
煙頭在是次垃圾調查中亦為數甚多,數量比2019年增加兩倍。潘表示,煙頭量大增或因志願者的執垃圾習慣影響。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市民應善盡公民責任,「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又提到清明節將至,市民應避免在郊野吸煙,或自備便攜式煙灰盒帶走煙蒂。
至於膠樽垃圾量則有所減少,2019年調查中佔整體垃圾18%,而今年僅佔整體垃圾5%,遞減近兩倍。朱漢強指漁護署近年在不少山徑增設斟水設施,應記一功,但認為政府仍須關注郊野垃圾問題。
潘星宙亦提到,近日是紅葉和芒草盛開季節,故垃圾重災區為粉嶺流水響及大嶼山大東山。他提到6名志願者在流水響一次過撿得逾千件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