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約1883年、至今逾140年的西營盤皇后大道西「雀仔橋」,古蹟辦建議將其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昨日(12月14日)獲古諮會通過擬議評級。當局曾在雀仔橋建地下公廁,後來封閉。有委員認為地下公廁具獨特性,關注能否將其解封,重見天日。
為連接國家醫院興建 公廁90年代封閉
根據古蹟辦文件,位於皇后大道西約106號到136號的雀仔橋(Bird Bridge)是兩段斜路,主要由兩道圍牆構成,一面貼著皇后大道西,另一面在賽馬會分科診療所對出,整體長度約140米,最闊18米,最高點比道路高約4米。
1859年,政府以1萬元購入英國商人的平房,改建成國家醫院,即賽馬會診療所前身。根據1879年醫院院長向醫務大臣的報告,形容連結皇后大道與國家醫院的道路殘舊不堪,地上有垃圾,也有人隨地便溺,政府遂在1881到1883年左右重修和建造雀仔橋路段。後來政府在1910年刊憲,公布國家醫院建造地下公廁,而這款槽式旱廁一直運作到1990年代才封閉。
雀仔橋有兩支特色石柱,包括有金字塔型柱帽的矮柱,以及診療所對出、裝飾較多的石柱,上面有四道痕跡,相信是柱上的煤氣燈被拆除後留下。
委員認為原貌保留欠佳
雀仔橋牆身有形狀不一、尺寸不等的石塊,也有馬鞍形狀的花崗岩頂石;至於排列整齊的石塊,則相信是關閉地底公廁或建通風口時曾作改建。古蹟辦表示,雀仔橋公廁封閉、斜路加裝扶手、以水泥修理石罅和取代頂石等工程,皆對原貌有損害,不過兩段斜路外觀仍得以保存,擋土牆與石柱改動亦較少,認為雀仔橋是香港早期基建例子,曾存在的公廁亦是公共衛生發展的見證。
古諮會昨日討論,委員蘇祐安和何鉅業原先對二級評級有保留。何鉅業指每條道路皆有其價值,不認為國家醫院有特殊功能,且香港有不少同類石牆。他認同公廁有歷史角色,但目前公廁已經封閉,加上路面、石材有破壞,煤氣燈亦不復存在,稱「絕對懷疑」是否需要評二級。
委員關注公廁能否解封
委員詹穎宜則支持評級,她指賽馬會診療所歷史同樣悠久,與是次評級有組合價值關聯。她又指過往都有公廁被評級,地下公廁具有獨特性,因此雖然已經停運,她仍關注能否將其解封,重見天日。
古蹟辦執行秘書(古物古蹟)盧秀麗表示,路政署日後維修「雀仔橋」時古諮會可給予意見,委員亦可就修復提出意見。主席蘇彰德附和指,評級的名份要緊,將影響將來政府部門處理手法。由於時間關係,他建議委員先接受通過擬議評級,經公眾諮詢後,下次開會再詳細討論最終評級。會上沒有委員表態反對,擬議評級獲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