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農業優先區諮詢不包川龍、荔枝窩 研究者:明面保護農地實扣血

農業優先區諮詢不包川龍、荔枝窩 研究者:明面保護農地實扣血

(獨媒報導)到川龍行山飲茶,少不了點上當地名物西洋菜。行出茶樓走落幾級,就會見到一整片的西洋菜水梯田;往馬路走,則是井然有致的旱梯田,不時有遊人專程來買菜。此處及沙頭角南涌、荔枝窩等活躍農區,在最近的農業優先區(APA)政策諮詢中卻不被包括在內。

留種數十年 留下當年味道

「西洋菜是很普遍的菜,但好像我的菜那麼好食,就不是那麼普遍喎。」悅來農莊的羅國生笑着說。「用有機肥種的菜是甜的,也會香很多。」在旱地種菜的他,更會一天淋幾次水,幫菜降溫,他旁邊鄺嫂農場的英姐也一樣,而他們所用的,正是大帽山的溪水。

這天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再生農業部經理葉子林和香港鄉郊研究者曾妍就着農業優先區政策,與公眾到農區探訪,走在路上,抬眼可見大帽山圓圓的天氣雷達站。葉子林說:「很多地方的西洋菜都會在川龍拿菜種,因為地方比較高,溪水比較涼,可以渡夏。」在此種植的西洋菜,已是留了幾十年的種。

說起用什麼肥料、陰晴和淋水次數的控制等,兩位農夫都侃侃而談——他們都有着香港農業珍貴的資產:技術和經驗。除此以外,曾妍指此地的社群仍然很緊密,「又有原居民住,又有人會做食物,又有人種植。」而客家習俗也有保留,且跟周圍環境扣連,「他們在山的生活是很豐富的。」農夫英姐帶大家穿過巷弄時,就隨手摘起一塊苧麻葉,說會用來做茶果。

川龍梯田
「有人在種的我們基本都覺得不要搞他,要農夫去別的地方,可能他就會覺得不方便或者不想種。」曾妍說。

迷你雲南農業地景

川龍還有着豐富的生態——水梯田旁邊的溪澗石頭錯落交疊,藏着需要潔淨淡水才能生存、香港唯一有尾目的兩棲動物香港瘰螈。而川龍水梯田除了帶來生態多元的水陸交接帶,本身亦是香港較少有的高處濕地,「如果沒有農夫維持梯田,水路交接的生態很快就會消失。」葉子林說。

他說聯合國選出全世界最美的「農業地景」時,通常會視乎其生產力、生態價值及鄉村歷史文化而定,例如雲南梯田,「川龍可以說是一個迷你的農業地景。」而有着多樣價值的此地,村民亦樂意和外界交流,例如他們曾和市民一起以唱K形式唱客家歌謠,「他們是很玩得的。」曾妍說川龍的農夫雖大多不是以賣菜為主要收入,但也因此心態較放鬆,願意和來者多交流,有不同團體和學校都會前來做教育活動。

川龍悅來農莊羅先生
問到羅國生種植對他的意義,他哈哈一笑:「找一口飯吃,很實在。」頓了頓又說:「是興趣,種到自己也很開心。」

水獺出沒地沙嶺不在優先區

在她看來,香港的農地還有着多元的面貌,除了川龍考察團,早前她和嘉道理農場舉辦了八鄉和梅窩團,「八鄉有種米又有種菜,多樣化一點;梅窩則是一個海島地形。」葉子林則指這三地在是次農業優先區政策中代表了三種處境:梅窩現正活躍的核心農地大多不包括在政策內,八鄉則劃得很散,川龍是零。曾妍說:「大家都覺得川龍的田是漂亮的,而它沒有在APA裡面的話,代表了什麼呢?」

螢幕截圖 2025-02-24 下午3.42.53

和川龍一樣擁有水陸交接生境的坪輋大埔田,以及全球近危的歐亞水獺出沒之地沙嶺都沒被納入優先區,荔枝窩都失蹤。其中坪輋擁有較多活躍耕地,去年8月農業優先區政策諮詢推出前,嘉道理與各機構發布《活農活現》報告,建議納入優先區的農區就包括坪輋大埔田一帶,她指如今沒納入,或與北部都會區有關,「現在變了發展優先、經濟優先、原居民土地優先。」曾妍說。「不是說不能繼續建新市鎮,不能建丁屋, 但如果我們有選擇時,例如有很多棕地,那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呢?」

川龍_梯田
「北部都會區範圍內的農地當中,有些是很漂亮的呢,它之後會消失,那究竟我們會失去了什麼?」曾妍問。

優先區旁被倒泥頭或影響水土

就算納入了APA,這政策也僅是指引,漁護署文件更寫明優先區以外的農地若有改劃,「一般不會從農業角度提出反對意見」。早前各環團及機構舉辦政策研討會,曾妍說:「有些說法是APA是在扣血,明面上說好像給你多一點保護,但實際上,如果沒有納入APA,即使原本規劃上是農地,都會鬆綁。」葉子林說:「現在是upgrade了900幾公頃農地,downgrade了幾千公頃。很多很靚的農地,像川龍,是否填了個西洋菜田漁護署都不會反對呢?」

「而且APA現在不是一個完整的區域,是這邊一塊那邊一塊。」嘉道理農場和不同團體早前舉辦政策研討會,當天有資深有機農夫指,他的農場有部份納入了APA,但旁邊就被人倒泥頭填高,下雨時黃泥水不停湧入。曾妍說新聞常報導的新田信芯園水浸,就是因為周圍被填高,「(倒泥)不只是一個農場去水位的問題,整個流域都會受到影響。」她指漁護署也需要思考農地的水土保護政策。而那塊被倒泥頭的地,正是農夫與推動再生農業者最早合作之實驗田,鬆軟的泥土如今長埋石屎之下。

研討會上許多農夫亦對單純劃了優先區是否就幫到業界有疑問,「好像劃了個地方就了事,但你劃完是說要保育泥土,還是這裏就主打幫農夫賣菜?」曾妍說政府需要與業界更緊密地溝通,「現在的業界和以前可能也有不同,例如新的年輕農夫入場,他們生產的技術、最想有的是什麼?」她說參訪過一些農場是着重土壤健康、碳封存、生物多樣性,也有人是因心靈需求而落田,「在消費者角度,又有什麼需求?」她說都需要詳盡調查,才知道實際上要拿農地來做什麼、要有什麼配套。

西洋菜田
全球暖化下,這些年川龍的西洋菜季也縮短了。如果川農的農地消失,留了幾十年的菜種也會失去。

保護農地是聯合國、中國大原則

面對有聲音指有地也沒人入行、農夫也賺不到錢,葉子林說農業問題從不是單一議題,「有其他問題存在,也不代表農地問題不重要。」他指就如人需要食物、水源,不會說沒有水的話有食物也沒用。曾妍則覺得香港農業也可以有不同形式的承傳,早前他們到八鄉農區探訪時,就見到旁邊有一群大學生在做堆肥實驗。

葉子林又指,政府提出高科技農業,但近兩年新加坡許多水耕場都因經營困難而倒閉,而其實地耕也可以科技化。他指而且保護農地是聯合國的大原則、中國的國策,「世界上超過90%農產,都是在地生產。」

川龍水梯田
葉子林說農業活動對水梯田生態維持很重要,「一條溪直接流下山,可能只需要3至4分鐘,但如果用梯田來卡住,水流可以去到幾個小時甚至幾天。」

農夫熱情感染都市人發掘自身

在糧食問題以外,曾妍自大學起接觸農田、鄉村,最近就其碩士研究舉行了「耕住合一」分享會,「我更大的一個目標是,透過農田,不同人之間可以認識對方多一點。」例如讓城市人了解農田生活,「見到農夫很有熱情地鑽研,善用不同資源令菜生得最好吃,會令我們很受到感染,可能會找到我們生活中,未必是種植的,其他東西都可以發掘更多。」

川龍考察團來到尾聲,有參加者問起農棚桌上、牆上的書法詩詞,羅國生笑着:「孔子說:『近者悅,遠者來。』我種菜種得好,近者開心,遠者又來買菜,已接近成功了。」他拿起桌上的卡片,翻到背面:「這首詩,是我作的。」——

慣於澹泊少奢華,陋室蓬門是我家。
窗外階前栽扁柏,田頭壟下種薑花。
塘邊柳樹剛拋絮,畦上芭蕉已吐芽。
手捧蘭亭摹舊帖,閒來休憩話桑麻。

從農棚看出去,階前是他親手種的扁柏,前方是一片西洋菜梯田,遠一些正是薑花,田畦上芭蕉花已結成蕉,而他正在和拜訪者閒談農事。說到川龍不在農業優先區,他嘆說隨時地主收回要發展就沒得種。常說農業息微,但曾妍看見農業的重要及多樣,相信當多些人接觸到農田,「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不同,交流多一點,才會看到未來的出路。」

「農業優先區」政策諮詢將於2025年2月底結束,政策資料:https://www.afcd.gov.hk/tc_chi/agriculture/agr_apa/agr_apa.html
漁護署諮詢電郵:[email protected]

鄉居寫照

耕讀傳家久

西洋菜

文、圖:黃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