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蠔礁修補生態 趕不上填海破壞

蠔礁修補生態 趕不上填海破壞

蠔礁修補生態 趕不上填海破壞

沙田海的出口吐露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因着沙田和大埔新市鎮的發展,已遭受嚴重污染,成為香港最常出現紅潮的海峽。香港大自然保護協會(下稱TNC)於2018年在吐露港水域進行「蠔礁修復先導計劃」,改善養殖區水質。然而,小修小補趕不上人為破壞,政府2022年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這個被2017年的立法會文件形容為「地形特殊」、「較封閉的水體」會變成怎樣,實在難以樂觀。

「不論影響是否可以逆轉,我們總是會反對造成負面環境影響的填海項目。而吐露港未來即使不填海,本身的情況就有足夠挑戰性。」香港大自然保護協會研究員梁沛健博士(Felix)說。

海洋生態學家莫頓教授,於八十年代曾直指吐露港是「香港第一個海洋生態災難」。他回憶初來港時,中大師生可以在校園對出海域浮潛,觀賞珊瑚,然而,單1980-86期間,水道邊的珊瑚礁就以每年一公里的速度消失。縱在四十年後,排污系統完善了,吐露港水質亦改善了,失去的生態卻如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P020302 的副本

香港大自然保護協會在吐露港水域進行的「蠔礁修復先導計劃」,與榕樹澳的養魚戶合作,在漁排下以蠔殼築起人工蠔礁。

Felix相信,大自然能修復人們造成的環境問題。TNC提倡Nature Based Solutions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以保護、永續管理和恢復自然和改良生態系統的行動,應對環境問題。他們在香港的蠔礁修復工作,既希望復原香港原來的蠔礁生態,又希望藉此改善水質。

人工培殖海洋修復師

「蠔相比珊瑚,沒有那麼美觀,少一些人關注,但蠔是有很多生態價值的。」另一位成員Lolita補充說:「蠔能穩定海岸,能清理海水,又提供棲息地給小海洋生物……填了海,也就沒有這些生物了。」而香港獨有的品種「香港蠔」體型巨大,夏季時,一隻香港蠔每小時更可過濾20公升海水。

P020304 的副本

「蠔BB」會附在人工蠔礁生長,也吸引其他海洋生物棲息和覓食。

TNC現時在吐露港水域進行的「蠔礁修復先導計劃」,與榕樹澳的養魚戶合作,在漁排下以回收的蠔殼築起人工蠔礁。「蠔的幼體是一種海洋微生物,會附在人工蠔礁,一直生長。以前水底只有泥,我們試驗了差不多兩年,有『蠔BB』附在我們的蠔礁上,也有了魚仔,蝦仔,證明試驗有效。」Lolita分享道。

P020303 的副本

循環再用的蠔殼,放到漁排下方築起人工蠔礁。

「愈大的蠔礁生態效能就愈大。我們的蠔礁長不大,現在是水質影響我們,多過我們影響水質。」Felix強調,要由源頭處理水質問題,若發現海水受到污染再謀改善已經太遲。

環評制度較內地落後

在提議的填海範圍對出,TNC發現了吐露港唯一相對健康的天然蠔礁。Felix指:「丫洲難得地保住了天然的生態和蠔礁。這很重要,因為這個健康的棲息地為吐露港和附近海域提供了蠔的幼體。」填海會嚴重影響海洋的氧氣循環,填海工程和丫洲距離只有1.5公里,無疑會破壞丫洲的天然蠔礁和在吐露港修復蠔礁的可能性。

P020108.jpg 的副本

香港大自然保護協會研究員Felix指,距離填海範圍僅1.5公里的丫洲,有吐露港唯一相對健康的天然蠔礁。填海將嚴重影響海洋的氧氣循環,丫洲的吐露港唯一 ,大概不保了。

然而,現時環境影響評估(環評)的機制未能反映填海會造成的生態影響。「我們認為環評不夠全面,一來沒有考慮蠔礁,二來吐露港整個海域的水都是流通的,對出就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受《海岸公園條例》保護。當局是應該有足夠的諮詢,和進行《策略性環境評估》。」再者,Felix擔心環評只考慮吐露港現時被破壞後的狀況,忽略原有的生態價值,提出環評應該以七十年代填海前的生態多樣性為基準。

Felix指,香港的填海制度比內地落後,內地所有填海工程都需由中央政府批核。「國際和中國都有濕地保護法,是先保育後發展。香港先發展後補償,也沒有為環境補償制定足夠高的標準。」他舉例,補償方案不應只建議興建人工的混凝土生態海岸線,而是恢復吐露港沿海的自然棲息地。

修復深涌 下一個荔枝窩

去年「500年一遇」的大雨,讓大家關注排洪問題。吐露港本已是封閉的地型,填海會讓去水更難。Felix預計,渠務署為應對填海會額外興建水道,但質疑其成本效益和效能。反而,天然的海岸線本來就有洪水緩衝能力,蠔礁能分散海浪的能量,抵擋風暴潮的大浪。

「吐露港有很多潛能修復它原來的天然海岸線面貌,蠔礁、珊瑚、紅樹林等等。Nature Based Solutions的好處是只要不破壞,它便會不斷運作。」想到適合復修自然的地點,Felix雙眼發光。

吐露港本來沿岸都是濕地,Felix想像能復修吐露港,成為米埔一般的迷人濕地。「吐露港更是有海底生物,事實上比米埔更有潛力。」

政府只看見土地需求,不見保育的需要,是忽略了香港在國際大環境的潛力。創科不只是考慮土地,更是要吸引資金和人才。TNC的項目獲國際金融機構資助,如摩根大通、德意志銀行,反而不能成功申請政府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受資助的項目大多是電動車或回收相關,沒有和氣候相關的項目。」Felix特別提到,創科人才是十分注重環境,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指出,可持續發展對吸引人才愈來愈重要。

撰文 // Ines
攝影 // Ines
圖片 // 香港大自然保護協會

———

社區報《馬聞》團隊是由一群關心馬鞍山的馬鞍山居民自發組成。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