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發展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擬在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對出水域的第132區,以填海削坡方式造地25公頃,並興建厭惡性設施。第132區的發展計劃引來附近地區的業主強烈反對,擔心引起健康及污染問題。第132區附近的隱世山村——安聯村首當其衝,村民指出政府從未就工程問題主動諮詢。這條村存活超過70年,因填海工程再次走進公眾眼簾,村民恬靜純樸的鄉村生活因為缺乏諮詢和可持續規劃的城市發展而面臨威脅。
昔日流水坑到今日安聯村
五十年代前,魔鬼山曾是滿窪野草、怪石嶙峋和人煙稀少的一座荒山。山的東側是一個擁有半圓形海灣,且灣面無浪如鏡的照鏡環山。直至香港保衞戰前,駐港英軍利用鯉魚門天然海峽的優勢,在魔鬼山上修築炮台和碉堡,亦稱炮台山。及後五十年代,大批具採石礦技術的五華客家人移居香港,聚居於魔鬼山與照鏡環山之間的流水坑,當中三坑以第一坑最為人煙稠密,安聯村就在此地。
走入安聯村,村中一間間蕭疏、錯落有置的小屋猶如回到上世紀的香港。安聯村依山而建,村民就地取材搭建石屋聚居。當時香港採礦業盛極一時,本地開採的石料來自不同小型石礦場,安聯村山下就曾經有一個。村民靠打石維生,並利用天然海峽的地勢將採出的石材船運至外港。但同時,許多石礦場營運者對環保、工人的職業安全和健康等方面的意識薄弱。政府對本地小型石礦場的監管愈趨嚴謹,並重新審視政策,大型合約制的石礦場漸漸取代小型石礦場 。村民因此被逼轉行,改為種田、養畜,形成我們現時所見的安聯村面貌。
明日安聯缺環評
去年底,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於將軍澳工業邨及佛堂澳以南的第137區填海興建共5萬個住宅單位。今年初,政府建議在第132區以填海削坡方式造地25公頃,重置現時在第137區的公眾填料轉運設施和混凝土配料廠,並興建電力設施、建築廢料處理設施、廢物轉運站及海上垃圾收集站。安聯村位於第132區的山上,受到最直接的影響。
一日村民 一世村民
安聯村現有居民不多,文叔在1959年落戶,現與流浪貓狗留守村中,閒時上網或飲茶。他一見有村外人到訪,就換了一身新衣,有求必應地帶路介紹安聯村。他憶述當年石礦場已廢棄,八、九歲的他跟家人鄉里從西灣河搬來定居,就讀於海濱學校。他笑言以前走路出村只需20分鐘,但因年紀漸大,現在要40分鐘才可出村,「慣咗就唔覺辛苦」。從前,他課後常常去潛水執螺、釣石狗公、游泳。年少氣盛的他曾一口氣游到現時康城的位置,至天色昏暗才搭船回家。今天海中心已建一座大橋,對岸已發展成私人樓宇和堆填區,岸邊亦架設了一座探土機。安聯村全盛時期曾有多達四十幾戶人家,沒有什麼現代機器,只有一雙手,一同開闢這片荒山野嶺。他那時年紀雖小,但一直看著爸爸和叔伯兄弟用海沙、英泥、沙石起屋,後來自己更投身建築界,學習水利工程,亦因此成為了村代表,到灣仔政務總署跟政府部門、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永會)參與會議。
山中村的危與機
村民本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給自足,但華永會計劃在山上興建墳場,村民憂引起排污以至食水安全危機。文叔心知若計劃得以推行,安聯村便凶多吉少。他當時在會上談到:「你話食水冇問題,我信你。之後(墳場)開放,你飲咩茶葉,我哋夾錢買,當你面攞水煲,你飲我哋飲,一句聲都唔出,但你唔飲就唔好叫我飲。」官員及華永會聽罷才答應供應食水以彌補將受污染的山水。滅村危機一時得以化解,今又要抵受城市發展的巨輪。現在尚且能看得出石礦場的痕跡,據說海邊還保留一座由村民建成的八公(即土地公)小廟。文叔遙望著大海說:「我住開呢度,唔想走亦唔會返西灣河。政府得一間房咋嘛⋯⋯如果要排公屋,一早排咗啦!咁我去邊度住?」
建於上世紀的安聯村,至今仍未有歷史評級。本土研究社研究員Stewart表示,安聯村山下有一天然海岸線,憂填海工程會破壞該處多樣的生態及獨特的岩壁,建議政府詳細研究。第132區有約七公里長的天然海岸線,地貌罕見,早於1.4億萬年前形成,由花崗岩、火成岩及雲英岩組成,填海工程將直接影響其中1.5公里段。他亦指出,對岸阿公岩村和鄰近的茶果嶺村也是昔日從事打石業的客家人村落,一條條城中古村也正面臨清拆重建的威脅。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