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簡約與層次:中大崇基毛石牆建築為何逐漸消失?

簡約與層次:中大崇基毛石牆建築為何逐漸消失?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教職員宿舍E座、F座(博文苑)兩座建築就近大學站,一直寂寂無名隱藏在中大云云特色建築之中,然而校方近年欲進一步推行名為「E計劃」的校園擴展工程,兩座歷史建築正按計劃拆去作多用途大樓【註1】。同時,今年3月在古諮會評級議程中被放上【註2】,負責講解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卻隻字未有提及有關發展計劃,最終古諮會委員在有限資訊下意欲不予評級,卻開始引起對中大崇基整體校園景觀的關注,尤其今次評級牽涉到中大崇基一道低調簡約的「標誌特徵」(Defining feature)——毛石牆建築。

339159109_184401410605762_2212395724352407085_n

調查:至少共12組毛石牆建築

於1963年創立的中文大學,2年後便落成了E座和F座兩座宿舍建築,可算是校園首批建築之一,多年來早已進入一眾學生以及公眾人士的視野之中,亦並非如古蹟辦在會議所指般「遠離學生範圍」或「社會價值偏低」。而中大崇基學院的不少設施皆在1960年代中至1970年代中落成。兩座平實的建築樓高約6層,兩側均展現由毛石(或稱「牛頭石」、「虎皮石」)堆砌而成的特色牆,乃出自香港第一代華人建築師、為崇基校園作出整體規劃的范文照之手筆【註3】;在其退休後,則繼續由知名華人建築師周耀年、周啟謙父子,以及李禮之所延續。【註4】

339497908_540957488175193_4031389673859774135_n

崇基校園通訊《崇基毛石建築》一文提及,當初建築師為與自然和諧融合,並節省成本,遂於馬料水一帶就地取材,起用各種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花崗岩代替鋼筋水泥,再砌成毛石牆,形成簡樸而摩登的建築風格【註5】,「成了崇基校園建築的獨特標誌」。

根據研究員的田野考察及文檔整理,至今毛石牆仍分佈於校園內至少12組建築之中,包括:

校園建築 // 建築師 // 年份

教職員宿舍A座 // 范文照 // 1957
教職員宿舍B座 // 范文照 // 1957
教職員宿舍C座 // 范文照 // 1957
應林堂學生宿舍 // 范文照 // 1958
華連堂學生宿舍 // 范文照 // 1958
教職員宿舍G座(已拆) // 周耀年李禮之畫則設計 // 1961
崇基學院禮拜堂 // 周耀年李禮之畫則設計 // 1962
明華堂學生宿舍 // 不確定 // 1965
教職員宿舍E座 // 周耀年李禮之畫則設計 // 1965
教職員宿舍F座 // 周耀年李禮之畫則設計 // 1966
牟路思怡圖書館 // 周耀年李禮之畫則設計 // 1971
康樂室 // 不確定 // 不確定
蘭苑(現為餐廳) // 不確定 // 不確定

339314244_478004581116832_7610392703400612040_n

339278222_214821974486354_6549972684101696042_n

338963803_194316650018361_6126485539745169388_n

338600701_2436404879861216_1462173488342187670_n

雖然各建築用途不一,卻充份體現早期崇基學院整體的建築特色及一致性。此外,崇基校園還有眾志堂、神學樓、至善亭、未圓湖及獅子亭等建築和地標,均各具風格和功能,構成了早期崇基的整體印記與獨特的校園面貌。

中大建築系教授顧大慶曾在崇基學院60周年校慶推出其著作剖析崇基早期之校園建築【註6】,校園依山而建,簡約風格及以融合自然環境的手法,以一層層坡地佈局將各建築安立:教職員宿舍E座、F座與嶺南體育館被佈置在平坦開揚的第一層地塊;圖書館、飯堂、行政樓、女生宿舍等被佈置到第二層;禮拜堂、教學樓等則佈置在第三、四層,規劃上各座相關相連的建築層層遞進,且分佈在不同的水平線上。而今次拆卸的正正是第一層地塊僅餘的建築物,乃早期崇基重要的組成部份。

為何完整地景作分拆評級?

古諮會委員李志苗教授在會上曾直言校內尚有A、B、C三座完好的宿舍,質疑古蹟辦專家小組未有整體考慮而逐棟評級的安排。委員葉頌文則提出環保觀點,曾檢視兩座宿舍建築,發現保存狀況良好,經修葺後可運作多至少30年,樓層近年亦設供學生使用的共享空間,並非如古蹟辦所言缺乏學生的集體回憶。

回顧「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早期校園」作為一個建築群項目,曾被古蹟辦排上待評級清單【註7】,但多年來仍處於有待評估之態,創校之初興建的E座及F座建築應毫無疑問地囊括其中;而另外2座教職員宿舍D座【註8】及G座【註9】的拆卸軌跡亦極為相似,早於2018年在不予評級後遭改建為多功能綜合大樓【註10】。2007年校方高層就曾推出「中大總體規劃」,當中歷史悠久的崇基學生宿舍應林堂、華連堂、明華堂,松、竹、柏苑,方樹泉樓及方潤華堂,以及本部的馮景禧樓及梁球鋸樓等,幾乎險遭拆卸,及後惹來廣泛爭議,方被擱置【註11】。兩次事件均見,校方高層與外聘的建築師在大推擴張計劃的同時不斷嘗試拆去多座早期建築。

339747713_180915134760855_4959266138675433432_n

339664202_209337305052738_3435076100392881765_n

現時,古諮會委員們初步意向對兩座建築將不予評級,惟公眾仍可在未來一個月提交意見,下次會議(6月8日)將由委員確實最終評級。如果我們視崇基學院的早期校園建築為一個整體,這類每隔數年一座又一座將建築斬件評級的方式恐難言整體價值,一道道毛石牆組成的建築群風景,是否更應一併進行整體評級?

參考來源:
【註1】E計劃,中大崇基學院拓展事務處
【註2】中大崇基學院教職員宿舍不獲評級 疑與發展相關 多項爭議古蹟評級結果失望 本土研究社:保育面臨倒退,《大紀元時報》
【註3】吳啟聰、羅元旭:《建城.傳承——20世紀滬港華人建築師與建築商》(2021)
【註4】陳天權:《神聖與禮儀空間:香港基督宗教建築》(2018)
【註5】崇基毛石建築,崇基校園通訊
【註6】顧大慶:《崇基早期校園建築──香港華人建築師的現代建築實踐》(2011)
【註7】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早期校園(歷史建築名單編號N104)
【註8】崇基學院的教職員宿舍D座(歷史建築名單編號N335)
【註9】崇基學院前診所(即G座,歷史建築名單編號N336)
【註10】古物諮詢委員會 第一八二次會議記錄(2018-06-21)
【註11】中大副校長當眾說謊 被踢爆指示建築師拆崇基宿舍,香港獨立媒體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