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政府計劃在葵涌石籬石排街,一幅「綠化地帶」興建公營房屋。石籬改建關注組近日發現,政府過去就發展用地進行的兩次生態評估,均沒有在乾季即11月至3月進行生態調查,但有組織及環團在去年11月及12月發現,該用地有大量紫斑蝶及屬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棕腹大仙鶲及領角鴞出現。關注組批評政府研究粗疏馬虎,嚴重低估綠化地帶的生態價值,又批做法如「快刀斬亂麻」,如向城規會闖關,再次呼籲市民在本月24日第二輪申述限期前,去信促請城規會否決改劃。
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相關指引當中,沒有規定生態影響評估研究必須涵蓋乾濕季,而重點應以最有效的資源去評估該地點或目標生物分類羣可能受到的最大影響。漁農自然護理署對評估方法和結果沒有意見。
去年9月,規劃署向葵青區議會簡介「葵涌石排街用地公營房屋發展計劃」,計劃於石排街石籬天主教小學對面、緊貼金山郊野公園的一幅約6公頃綠化地帶改劃為住宅,興建5座公營房屋,提供約5,400個單位,容納約1.5萬人居住。百年古村石梨坑村和金山村被劃入發展範圍,項目預計於2029年動工,最快2035年分階段落成。
生態評估指發展範圍生態價值低
發展局和規劃署早於2014年5月8日,就改劃葵青區13幅土地作住宅發展用途諮詢葵青區議會,並安排土木工程拓展署進行初步技術研究,結果顯示石排街用地可作公營房屋發展。
首次生態評估在2017年5月至10月濕季進行。報告發現,發展項目範圍內共有6種哺乳類、31種鳥類、7種爬行類、5種兩棲類、49種蝴蝶、10種蝴蜓和7種淡水魚,當中有18種是受保護物種,例如銀耳相思鳥、小棘蛙、赤腹松鼠和獼猴等,另發現5棵土沉香和1棵白桂木。不過報告指,該範圍的生態價值屬「低」和「中低」,建議遷移受影響物種作補償方案,又指若干林地和溪流會受影響。報告又表明,雖然項目工地與金山郊野公園最近距離約100米,但有30米高度差和有集水區存在,並不會直接影響金山郊野公園的生態環境,亦不會對附近生態環境造成不可接受的影響。
土木工程拓展署在2022年7月至8月濕季,就石排街用地進行第二次生態評估,發現多2種具有保護價值的物種,包括短腳角蟾和水律。但報告指,經審視後,發展範圍的生態環境大致上與首次評估保持不變,又認為補償方案已相當充分。
環團發現多一倍雀鳥 關注組批政府無做冬季研究 低估生態價值
關注組成員、石梨坑村村民周藹銓表示,土拓署兩次生態研究都沒有在乾季進行生態調查,導致政府嚴重低估發展範圍內的生態價值。她引述香港大學全球變化及熱帶生態保育研究所去年11月的調查,指金山郊野公園一個河谷,在11月尾至12月中出現數千隻紫斑蝶,研究所亦標放超過600隻斑蝶。周藹銓表示,研究所提到在郊野公園起樓建屋,可能會阻擋斑蝶遷飛路線,亦可能令樹冠層變薄,減低河谷宜棲度。而研究所又引述附近村民稱,每年秋天都有很多蝴蝶,早在50年前已經出現。
周藹銓又引述環保團體香港觀鳥會在去年12月在項目範圍進行的生態調查,指發現範圍內有55種雀鳥,比政府調查的31種多接近一倍,當中包括依賴樹林或溪流的保育類鳥種,例如屬中國二級保護動物的棕腹大仙鶲及領角鴞。
周藹銓批評,有關團體在同一範圍做生態研究,但政府的環評報告完全沒有相關發現,質疑政府的生態評估未完全反映綠化帶的生態價值。
生態評估須遵從《環境影響評估條例》規定
根據環保署網頁,生態評估為環境影響評估研究的一部分,即須遵從《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第499章和《環境影響評估程序技術備忘錄》的規定。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下的生態機線調查指南,生態基線調查的時間應足夠長,以收集必要的基線數據。指南指,香港主要分乾濕兩季,乾季是11月至3月,濕季在4月至10月,亦應不同物種,提供建議調查月份。指南亦提到,不同物種因有不同繁殖季節、遷徙行為及生理變化,活躍時間會有不同。而為了獲取更好的結果,應在物種最活躍或易於識別的時間進行調整。
環保署網頁提到,機線調查最少須檢視與發展地方及鄰近一帶有關的現有資料,包括已出版的刊物如書本、雜誌、報告、登記冊等,和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的其他資料 ,並必須審慎審視所得的生態資料的準確性及用處,才採用於生態評估報告 。
土拓署:《條例》無規定必須涵蓋乾濕季
土拓署回覆《獨媒》指,《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的相關指引當中,並沒有規定生態影響評估研究必須涵蓋乾濕季,重點應以最有效的資源去評估該地點或目標生物分類羣可能受到的最大影響。漁農自然護理署對評估方法和結果沒有意見。
土拓署補充指,生態評估指出擬議發展項目用地位於高度城市化環境的邊垂,用地內的天然棲息地如林木地帶非常零散,而多條溪流亦已受到污染。整體上,此用地內的棲息地屬於常見,而且大部份已被人工化和受到污染。因此,受委託進行生態評估的顧問公司建議進行六個月的雨季生態調查,以評估該用地的生態情況。
關注組批政府交通建議屬「追落後」 無法應付未來交通負荷
另外,區議會文件指,將於四個路口進行改善工程,包括在和宜合道與梨木道路口增加一條行車線、改善大白田街與石排街路口的燈號設計、於石排街及圍乪街增加一條行車線,以及擴闊石排街近青山公路 – 葵涌段。
周藹銓表示,北葵涌的交通網絡有50年未有擴展,早已無法應付當區市民的需求,部分道路的承載量已接近飽和。她又引述北葵涌交通關注組指,圍乪及石排街交界路面容量只剩3%,實際上已出現擠塞及路口不通的情況。加上和宜合道和石排街兩旁已發展,難以大規模擴闊行車路。周藹銓認為政府的建議只屬「追落後」,無法應未來增加逾2萬人口造成的交通負荷。
土拓署回覆指,初步交通及運輸影響評估顯示當上述路口改善工程完成後,交通情況將改善可接受水平。
促第二輪諮詢期內去信城規會 否決改劃申請
政府在去年9月向葵青區議會簡介有關計劃後,城規會在同年11月正式修訂葵涌分區計劃大網核准圖。關注組早前批評政府未諮詢居民下,「偷步」展開城規程序,促市民在城規會第一輪申述限期表達意見,煞停有關計劃。
周藹銓表示城規會在第一輪申述收到860份意見書,當中有885份即99%反對,僅有3份支持。周藹銓批評,政府的可行性研究粗疏,促市民在第二輪諮詢期內,即3月24日前去信城規會反對,否決改劃申請。
【3月22日更新】環保署回覆《獨媒》表示,項目不屬於《環境影響評估條例》列明的指定工程項目,故倡議人毋須按照環評條例的規定進行法定的環境影響評估,包括生態影響評估。署方指項目的生態影響評估參考了環境影響評估條例指引7/2010、研究範圍的生態環境以及目標生物分類羣的季節性模式,最終建議進行八個月的雨季調查,漁農自然護理署對該建議沒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