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人工魚礁的䲁魚(Gomen攝)
「黃色有粒黑點係蝴蝶魚,係要棲息地靚先可以吸引佢哋,靚係指水質好,多珊瑚礁或珊瑚群落嘅地方。」潛水愛好者「黑土一山」向《馬聞》記者表示。原來與馬鞍山居民為鄰的除了左鄰右里外,還有我們看不見的珍貴水底世界。然而沙田海填海(或稱馬料水填海)勢在必行,吐露港會否重演生態災難?
上期《馬聞》就填海做了問卷調查,發現居民最關注是水質與生態影響,我們去信負責填海工程的土木工程拓展署,詢問有關吐露港的生態情況、工程對生態影響和相關措施,10條問題只得1個答案:等。(回覆詳見另一篇《填海疑問深似海 何時有答案?》)
與其等待,不如自己去找答案。
由海濱長廊至烏溪沙一帶往西北方望向吐露港,海中心有個小島名叫丫洲,距填海區約1,500米。據漁護署資料顯示,丫洲已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它包含二疊紀時代(2.99億年前至2.51億年前)的植物化石,並包含香港已知最古老的岩層。
報告隻字不提 丫洲「被消失」
沙田海與填海地圖(資料來源:土木工程拓展署)
漁護署指,設立「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主要是一項行政措施,旨在提醒各政府部門這些地點的科學價值,遇到這些地點或附近的發展計劃時,能慎重考慮環境保護問題,而在這些地點或其附近所提出的發展事宜,須諮詢漁護署。可是,土木工程拓展署的「馬料水填海工程項目簡介」,雖提及「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包括汀角、海下灣和企嶺下海,但卻隻字不提最近填海區的丫洲。
丫洲和馬屎洲位處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之內,受《郊野公園條例》及《海岸公園條例》等法例保護。丫洲除上述古老岩層外,馬屎洲亦有珊瑚群落,填海工程又如何確保不違反有關法例,及無損2億多年前的古老岩層和脆弱的珊瑚群落?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資訊,於七十年代,吐露港至燈洲一帶的珊瑚覆蓋率曾高達70%,後來由於沙田及大埔新市鎮發展,珊瑚覆蓋率一度跌至少於1%。現時,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的「馬料水填海工程項目簡介」,吐露港海域只剩13個珊瑚群落,其中2個在填海區內,命運不用多說。
製造氧氣供應食物 作用無價
我們在陸上生活,水底生態與我何干?生態攝影師、潛水愛好者Gomen讀大學時曾參與海洋生態研究,他說:「我們吃的魚、呼吸的空氣都跟海洋有關。很多人以為只有陸上的植物會提供氧氣,但其實海洋的藻類和海洋植物產生的氧氣,大約佔了地球氧氣量的一半。」
「黑土一山」則指生態對人們的作用有三:第一,調節服務:岸邊紅樹林有吸收波浪能量的功能,尤其當遇上海嘯或者颱風,可減少陸地承受波浪能量的衝擊;珊瑚有如水底的防波堤,減少波浪對陸地的負面影響。同時珊瑚提供棲息地給珊瑚魚及其他海洋生物,建立起一個生態,對海洋生物很重要。第二,供給服務:珊瑚可以為人類提供食物和藥物,前者是聚集魚類等海鮮,後者是不少藥物啟發來自海洋生物,而珊瑚有積累海洋生物的功能,所以很重要。第三:康樂服務,珊瑚對海底生態旅遊價值的產業鏈十分重要,尤其潛水是近年愈來愈受歡迎的旅遊活動。
Gomen認為如填海的話,或會再次出現嚴重的生態災難,海洋生物的物種和數量均會減少。Gomen認同可持續發展,希望發展可考慮我們的後代,視野應放長,不單考慮發展模式帶來的即時益處,亦要顧及會否對後代造成嚴重影響。
「我哋辛苦去參與吐露港珊瑚修復工作,遇上填海,無奈係水質一定會變差,淨係沉積物已經足以蓋死珊瑚。」從事生態研究的「黑土一山」補充。
先破壞後補救 填海得不償失
上期《馬聞》報道,規劃署報告指創科相關行業發展的土地需求約340公頃,單是新田科技城已有300公頃,加上落馬洲河套區近100公頃、流浮山鄰近地帶等土地供應,已超出創科土地需求。
《馬聞》民調亦顯示,近9成馬鞍山居民反對填海,僅3%表示支持。經歷上一波生態災難,吐露港的水中物種和數量劇減,已證明不能修復;到了今天仍要重蹈覆轍,花費巨額公帑「先發展(先破壞)」,再在入不敷支的庫房大耗金錢「後保育(後補救)」嗎?生態無價,填海卻得不償失,政府為何要逆民意,製造不應存在的60公頃地?
撰文 // Tong
圖片 // 「黑土一山」、Gomen See, IG:@gomenwl
———
社區報《馬聞》團隊是由一群關心馬鞍山的馬鞍山居民自發組成。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