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環團發起聯署促停填海 劃三成水域為保護區

環團發起聯署促停填海 劃三成水域為保護區

(獨媒報導)由多個環保團體組成的「與海洋為友工作小組」發起網上聯署,要求政府盡快完成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目標,把10%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並在2030年前達至保護本港30%水域的目標。聯署亦要求政府停止一切破壞海洋的工程計劃,以及與民間團體共同規劃海洋空間。

促設10%水域為保護區 2030年前達30%

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指出,中國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有責任履行公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內保護至少10%水域的目標。但他指,現時香港受保護的水域少於3%,加上政府強推「明日大嶼」填海工程,「為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

謝世傑
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經理林言霞指出,即使政府完成現有的海岸公園計劃,要達成2030年保護30%水域的目標仍「遙遙無期」。她又指出世界自然基金會早於2018年選出7個「生態最敏感的水域」,建議政府優先保育,有助達成10%海岸保護區的目標。7個被選為「生態最敏感的水域」是西大嶼山、赤門海峽及吐露港、橋咀洲及牛尾洲(內牛尾海)、南丫島南、果洲群島、水口、白泥。

海豚學會:保育追不上破壞速度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表示,近年漸增的海上工程破壞海洋生態,政府展開的保育措施遠追上不海洋受破壞的速度。她指現時政府規劃的海洋保護區面積太小和分散,令受保護地區以及鯨豚的移動走廊,受鄰近非保護區的人類活動影響;而且政府設立保護區進度緩慢,難以補救已受破壞的海洋生態。

麥希汶重提2017年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提出的海洋規劃建議,以保護香港水域的鯨豚,建議包括將南大嶼高速船改道南移,並擴大海洋保護範圍,短期內把西南大嶼、索罟群島海岸公園合併,中期則擴大和連接大嶼山北至西南面所有海岸公園。

麥希汶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

香港大學理學會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會內務副主席李天佑表示,香港海洋面積雖小,但生物多樣性豐富,於維持海洋生態中擔當重要角色,「作為國際大都會應該履行(保護海洋的)責任」。

環保觸覺研究主任劉加揚指出,政府在缺乏規劃下污染海洋,於北大嶼山開展「填海接力賽」,不論是自然海砂抑或人造砂均會對生態造成破壞。

6月8日是聯合國「世界海洋日」,小組將會舉辦多個公眾活動,包括於6月5日舉行的海洋嘉年華,6月8日的《聲之海》中華白海豚紀錄片首映會和江豚摺紙工作坊,6月8、12、20、27日舉行的獨木舟體驗,6月26日舉辦的砂畫創作及戶外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