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計劃由董建華年代開始籌備,打算2007年推行,惟政策最後被束之高閣。拉拉扯扯15年,其中垃圾徵費計劃終於在2021年9月獲立法會通過,政府說這標誌着香港的減廢新里程。
既然政府推出政策,奉公守法的我今天就打算提前適應政策,嘗試源頭減廢,卻只得鎩羽而歸。下班後到屈臣氏買沐浴露,商店有兩個選擇,一是單支裝沐浴露,售$45.9,二是沐浴露套裝,兩支沐浴露連同洗手液合共售$84.9。用本人數學僅僅level2的技巧掐指一算,不算贈品單支裝沐浴露也比後者貴得多,而且沐浴露套裝更有一個手抽袋包裝,方便提取。這種同一商品捆綁銷售屢見不鮮,例子比比皆是──紙巾、汽水、花生油, 相同的是,他們要不就莫名其妙地包了一層厚厚的膠膜,要不就被置於一個手提膠袋中。
塑膠廢物難以分解,其造成的生態問題眾所皆知,垃圾徵費計劃理應能解決此問題,鼓勵市民源頭減廢,但消費者心理被商家操縱得無法掙脫,市民真的能避開商家精密安排的消費陷阱,開始減廢嗎?手抽袋的方便度與套裝的經濟誘因情甜如蜜,但其生態後果儼如懲罰,我決定逃避──就多花幾塊錢買單支裝的吧。
於是我士氣高昂,頂著環保光環走到收銀台準備買單。
「45.9啊!」
「好,俾Visa。」
「唔要單啊唔該。」
就在這訴求衝口而出後,打印機不能自己響起了禍。
「無得唔要架喎。」
香港的單據大多是以熱感紙做的,紙上塗上一層「熱感塗料」,遇熱便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顏色。這不需墨水的打印方式速度快、維修成本低,因此被各界廣泛利用,但這方便科技背後也是一片對環境的毒藥。正因熱感紙遇熱會變黑,故與普通紙張一起回收會影響再造紙的純度,因此熱感紙不能放入廢紙回收箱,而坊間也缺乏相應回收設施,單據的命運已說得很赤裸,只得落入堆填,陪伴那某人隨手拋棄的膠袋,在長達數百年️的分解周期中六道輪迴,分解後化成毒氣澤在人間、慈輝永昭。
談到垃圾徵費計劃時,不少學者都會抨擊政府對商界傾斜,一味向市民開刀,縱容商界生產者責任(見何偉歡、羅金義,2021,《環保政策與綠色生活:國際視野下的香港》,頁62-63)。作為市民,我們的定力除了要抵抗無孔不入的消費主義外,廢物的天羅地網早已在日常生活中向我們襲來。我們真的會用到那試用裝臉部精華和買滿$399贈送的德國電熱床墊嗎?
根據綠色和平的資料,在2019年,香港人每日製造6,554公噸的垃圾,等於437架雙層巴士。其中,有多少是我們市民難以避免製造的垃圾?政策成功需要不同配套行動,才能真正讓市民實踐源頭減廢。垃圾徵費計劃終於要推出,臨門一腳,請政府好好把關這些沒頭沒腦纏住我們的垃圾。殺了光陰已太多──煞科、煞科、現在請你煞科!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