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籲須立即大幅減少排放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籲須立即大幅減少排放

文:姚俊業(思匯政策研究所和HK 2050 is Now氣候變化及夥伴合作主管)、Simran Sawhney(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分析員)、楊敬雯(思匯政策研究所助理營運經理)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已於第六次評估週期的首兩份報告示警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災害,並在4月4日發表第三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2:減緩氣候變化》中,表明全球氣候行動仍然未如理想。過去 10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超過12%。按目前趨勢,全球氣溫將在本世紀末在相比工業化以前上升3.2°C。要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即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1. 5°C以內的機會愈來愈渺茫。我們必須破釜沉舟,馬上轉型變革,大幅減少所有範疇的碳排放,始有可能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嚴重損失。

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上升 須於2030年前減半 

此報告明確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於過去十年持續上升,攀至人類紀錄新高。2019 年二氧化碳當量達到約 590 億公噸,而在2010年至2019年,二氧化碳累計淨排放量約為4100億公噸,幾乎等同於把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1.5°C內的剩餘碳預算。因此,在達至淨零排放前,2030 年前短期的排放量以及二氧化碳累計淨排放量均會持續增加。

各國於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承諾的 2030 年國家自主貢獻(NDC)減排計劃過於保守,將導致全球繼續暖化,帶來無可挽救的災難,如海平面上升、更頻繁嚴重的極端高溫和風暴潮等。故報告呼籲各國果斷變革,如果我們現在把握時機,立即迅速大幅減少排放,在2025年前使排放達到峰值,於2030年前把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近一半,並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排放,仍有可能把全球升溫控制在 1.5 °C,且只會短暫超標。

社會與個人共同改變 邁向低碳生活

氣候變遷問題嚴峻,但其中亦有曙光。雖然在2010年至2019年間,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有增加,不過其增長速度已經放緩。與此同時,至少有18個國家超過十年持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再生能源成本不斷下降,且其裝設量亦大幅增加,如太陽能板的價格下跌85%,而設置量增加達10倍,遠遠超出預期。

報告建議多種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包括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逐步淘汰未能採取減少排放技術的化石燃料基建設施、使工業和交通電氣化、推動綠色建築、停止森林砍伐並植林等,並指出投資創新科技和制定相應針對國情的政策配套,可有效減低排放。此外,報告亦重申,所有可能把氣溫升幅限制在2°C或以下的方案均須採用移除二氧化碳(CDR)技術,以抵消現時不斷增加的排放。以上減碳方案實是老生常談,只須決策者大力推廣應用。

個人的力量也許微小,但是次報告中強調改變現時的高碳生活模式,如嘗試多步行、減少乘搭飛機和提倡綠色飲食等,亦對減緩氣候變化非常重要。因此,各國應制定鼓勵個人行為改變的政策措施,使大眾減少能源需求,更易實踐對環境友善且公平的低碳生活。

國際社會須增加氣候融資

話雖如此,減緩和適應氣候變遷均需要資金實行,如再不積極應對,其代價遠超目前採取氣候行動的成本。現時國際氣候融資資金不足,未有兌現《巴黎協定》中每年提供達1000億美元的承諾。

報告指出,在2030年前,用於減緩氣候變化的資金必須比目前至少增加6倍。如果我們希望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C或以下,便需要把公私營資金引導至不同範疇和地區的氣候行動,縮小國際社會的投資差距。此對發展中國家尤其重要,令其有資金面對低碳轉型的成本與財政負擔,可以加快行動以減緩氣候變化和適應相關自然災害的影響,共同邁向綠色安全的未來。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