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Lamma Gung
(獨媒報導)古蹟辦擬將位於南丫島洪聖爺灣山頂的前南丫警崗列位三級歷史建築,古物諮詢委員會在星期四(12月9日)討論,發言委員認為警崗缺乏建築特色,認為需要就其社會意義再作調查,亦有人提出需要探討警崗在保育後的用途,對其應否獲三級歷史建築評價有保留,需留待下次會議再討論。
前南丫警崗建於1966年,座落於南丫島近洪聖爺灣一座小山山頂,警崗的天台可眺望南丫島北部全境,亦可監視西博寮海峽航運情況。在2009年,警務處指位於榕樹灣大街的臨時報案中心地方狹小,而警崗又缺乏報案室基本設備,故建議將警崗重置於榕樹灣海傍的新填海區,取代舊南丫警崗及榕樹灣報案中心。新南丫警崗於2011年7月動工,2013年年底建成。新警崗竣工後,舊警崗即交還予政府產業署並空置至今。
警崗為兩層建築,參照1965年落成的坪洲警崗,設計上以實用性為主,裝飾部份較少,警崗外有由以往警員由洪聖爺灣泳灘執拾的卵石堆砌的「Lamma」字樣。是次評級將警崗建築;同年代興建、位於斜坡的水箱;樓梯以及單車停泊處作整體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獨立歷史建築評審小組報告指上世紀六十年代,南丫島最多人聚居的地方為榕樹灣及索罟灣,分別有2,500人及1,500人,而南丫島長期屬水警管轄範圍,而警崗落成前島上治安由村巡隊負責。村巡隊是在1962年開始在南丫島工作,並在目前南丫島北段鄉事委員會旁設立臨時警崗。
報告中指,設立南丫警崗主要為南丫島在60年代是非法入境者偷渡的踏腳石,島上毒品及賭博罪行日益猖獗,隨著油麻地渡輪啟航,島上人口增至4,000人,單靠村巡隊無法維持治安。此外,當時鄉事委員會及地方賢達亦期望政府正視需要,故興建警崗在1963年獲批准。報告亦提到,警崗位於榕樹灣及索罟灣路徑的中段,可同時服務南段及北段,而該小山坡亦位於戰略位置。
當年興建警崗的費用大約為15萬八千元,包括建造容納八名警員的宿舍、辦公及報案室、食堂、康樂室以及應天文台要求的颱風訊號站等。當時的颱風訊號站由警員操作,為村民及船隻服務,日間以鋼架信號標記發放,晚間則以燈號發放。
圖中可見警員由洪聖爺灣泳灘執拾的卵石堆砌的「Lamma」字樣,右方則為當時由警員操作的颱風訊號站(圖片來源:Lamma Gung)
警崗於1966年12月20日由助理警務處處長莫禮信揭幕,屬長洲分區。在1970年代,警崗亦負起自然死亡登記的功能,授權主管人員簽發死亡證明書。與警崗有關的著名歷史事件為1979年的「天運號事件」,事件中載有大量越南難民的船隻在南丫島對出的西博寮海峽停泊超過三個月。1979年3月11日,約100名船民跳下,約50人游到南丫島洪聖爺灣泳灘,被警方扣柙在前南丫警崗。他們曾在傳媒面前,展示「Please help us」橫額。
社會價值方面,評審小組指警崗是南丫島當時惟一專門興建的警務設施,以及繼1957年落成的南丫島健康院後第二棟政府建築物。目前南丫島北部只有榕樹灣天后廟一棟三級歷史建築,而前南丫警崗是戰後離島區最早興建的警崗之一,可以展示本港偏遠地區的歷史發展。
古諮會委員上周曾獲安排實地視察,有參與的主席蘇彰德指警崗自停用後一直廢棄至今,又缺乏保養,故現時已經被樹林包圍,笑言警崗「變成咗綠化區咁滯」。
大部分委員均對擬議前南丫警崗為三級歷史建築有保留,委員劉文邦認為是普通混凝土建築,社會價值亦牽強,他亦問到為何不先就第一座建築即南丫島健康院評級。
古蹟辦執行秘書蕭麗娟回應指,前南丫警崗在設計上富有六十年代的特色,加上警崗已獲立法會在基本工程基金中批准「清拆洪聖爺灣南丫島警崗舊址」436.5萬撥款。她指若警崗被判斷為無用途,便會面臨被拆卸的風險,故有被評級的急切性。
多名委員認為建築不具特色,委員史秀美亦認為前南丫警崗「平平無奇」,不太具評級說服力。委員梁鵬程則指歷史上是南丫島第一個警署,又指需視乎日後用途,認為修葺費用不少。委員葉嘉明指親身參觀後是「外面平平無奇,入面雜亂無章」,又認為有很多不同方式可以向公眾述說歷史,保留歷史建築並非唯一方法。
委員李正儀則關注南丫島居民對警崗的感情,以及未來有否用途,多名委員亦認為,需發掘更多與建築相關的社會價值及資料,以及了解活化後的用途。
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表示,獲評級後的用途需留待下一步處理,他就建議就本項再就社會意義進行研究及搜集更多資料,於下一次會議再於古諮會討論。古諮會主席蘇彰德指,期望能了解更多南丫島居民對警崗的特別意義,以及其發揮的作用,於下一次會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