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三級歷史建築彌敦道190號戰前洋樓,前年被揭拆卸圖則獲批,有民間團體發布研究並促重新評級。古物諮詢委員會原擬提升至一級建築,惟上次會議遭大部分委員反對,認為其內部「面目全非」欠原真性。古諮會今(9日)續議,通過列其為二級建築的擬議評級。委員楊詠珊指不少人對舊建築有誤解,「睇落去好似好古典,其實可能係扮古典」,認為今次是「好教材」教育公眾分辨。
原擬連升兩級受阻 委員質疑內部面目全非
於2018年獲評為三級建築的彌敦道190號,位於彌敦道和柯士甸道交界,約建於1932至1933年。設計上受裝飾藝術(Art Deco)及新古典主義影響,早年屬「下舖上居」設計,其後改為商業用途,目前由已故著名商人馬錦燦家族旗下的大生地產持有。前年中業主被揭向屋宇署申請拆卸獲批,「活現香港」及「考城學社」等團體其後發表研究,指時任屋主經營的「永青餐室」,在日佔時期曾被日軍佔用,屋主兒子更是英軍情報人員,團體指其屬與日佔英軍情報行動有關而僅存的民間建築,建議古諮會提升至一級歷史建築。
在上次的會議上,古蹟辦原擬將其評為一級建築,惟大部分委員對連升兩級有保留,註冊結構工程師何鉅業指內部結構面目全非,難以體現原有價值,認為列為二級建築較合適。項目最終發還專家小組審視,留待下次續議。
擬評二級獲一致通過 委員:有啲嘢變咗就冇
專家小組在重新審視後,決定將彌敦道190號的擬議評級調整至二級。古蹟辦館長(歷史建築)盧傳倩今日在會上指,建築的歷史價值尤其突出,具保留價值,但有「大規模結構性改動」,包括外部結構有改變,面向彌敦道的陽台被玻璃圍封;內部則增設矮牆及新建樓梯,原本的天井被封,窗户和柱樑的設計亦有變,「睇唔到原有間隔」。
委員普遍支持有關建議,何鉅業重申室內柱樑的設計是建築物「好重要嘅神髓」,能體現歷史和工藝,但彌敦道190道內部遭大幅改建,認為二級評級恰當。他又指公眾不應只留意建築外觀,「應該睇埋裡面重要嘅部分,代表重要嘅風格。」
委員之一、註冊規劃師楊詠珊亦表示,不少人對舊建築有誤解,認為今次是好機會教育公眾:「睇落去好似好古典,其實可能係扮古典。呢個case都係一個好好嘅教材,究竟(建築)係古典定扮古典」。她又指「有啲嘢變咗就冇」:「我哋應該要珍惜,變之前諗清楚先。」
古諮會新任委員符展成則首度發言,提到建築過去確具裝飾藝術風格,「如果佢係一個完整喺度,我係絕對支持(一級)」,可惜結構變化太大,認為二級或以下評級較理想。古諮會主席蘇彰德總結指,建築的歷史價值高,惟原真性「打咗個折扣」;委員最後一致通過彌敦道190號二級擬議評級。
陳智遠批糾結原真性 「一樣嘢好似死罪咁」
對於彌敦道190號最終僅升一級,「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表示「難免好失望」,指委員主動提出下調評級情況罕見。他提到,2018年古諮會評其為三級建築時,已知內部結構有改動,現重新評級應着重討論新補充的歷史資料及反映日佔歷史的組合價值,惟不見委員有充分討論,反而不斷糾結原真性,「一樣嘢就令到佢好似死罪咁。」
陳智遠指出,其團體發表的研究報告已提出建築內部的改動,亦證明地磚及窗框等部分結構屬「可逆轉的改動」,但委員兩次會議均無討論。他表示,建築改動其實都屬於歷史一部分,不少一級及古蹟皆有類似情況,如屬法定古蹟的禮賓府,日佔時期內部結構就被大幅改建。他重申保育建築重點應是面對改變,「教條式」側重原真性不符合保育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