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沙頭角谷埔注入生氣和新意](/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圖:沙頭角谷埔村的鄉郊豐年節串連自然生態、鄉村歷史建築及藝術創作,展現年輕人的創意。
近一個月,香港天氣極好,早晩溫度約十度,白天最高溫度二十度左右,大部份時間晴朗,陽光的溫煦剛好,濕度低,最適合行山和各式戶外活動,所以多個組織不約而同舉行郊外活動,其中一個是在沙頭角谷埔村舉行的鄉郊豐年節。
圖:若無記錯,藝術家搜集村民的書信,創作了這件藝術品,很有意思。
一月某個星期日去,天氣甚佳,傳了照片給倫敦的朋友,他回答倫敦冷又整天陰暗,很掛念香港。朋友是expat,二零二二年因工作舉家由倫敦來港,去年因工作關係重返倫敦。
圖:典型客家村落,屋子背山面海,風水之外,也有保安作用。村民在屋前空地工作,同時觀察家人何時回家。
因為天氣和便捷而喜愛香港的外國人甚多,理解。不過,二零一九年後的香港人,聽見外國人百般讚嘆香港,百感交雜,他們沒有香港人切膚之痛,可能生活在bubble內,或是有一定的privilege,河國榮(Gregory Charles Rivers )是少數和我們同歌同泣的外國人,可惜他去年二月二日自殺,香港人無不哀悼。
圖:中大建築系學生協助復修的谷埔民居,屋主一家仍居住,弄了地道食品和飲品售賣。
圖:居內面貌。屋主在「賣豬仔」年代在外國工作,攢錢寄回來建屋,不幸回來途中身故,聞說屍體不能尋回。
谷浦鄉郊豐年節由理大設計學院策展,而若干年前,港大和中大建築學系開始研究谷埔的建築和歷史,希望活化鄕郊,對希望回鄕退休的村民及香港深度生態旅遊均是好事。
我第一次來谷埔,參加由大學生帶領的導賞團,感受他們真的深入研究谷埔歷史和認識村民。請留意,村民起碼五十歲以上,絕大部份已遷離谷埔,只在週末、假期和重要節日回來,聽聞村內平時只有一名居民。谷埔平日都開放,是行山路線之一,不過,若非有年輕香港人策劃鄉郊豐年節,落力宣傳,尤其擅用社交媒體,一般人未必會留意甚或知道谷埔,谷埔食肆和小巴不會有那麼多生意。誠然學生是獲政府及機構資助,但又不見屬於政治寄生蟲的政黨、地區組織想出富吸引力的點子,令谷埔重拾生氣,吸引旅人?
圖:村校啟才學校在六十年代最蓬勃,需要擴展,刻下舉行管偉邦等藝術家展覽。導賞員說有位畢業生現任職(副)校長。
圖:若沒記錯,導賞員說,原校上層角落的大洞是方便學生去後山,做運動和鍛鍊體能。
圖:谷埔村唯一剩下的碉樓。小小的長方窗方便村民監視有沒有海盜。碉樓地下如今是食肆,僅在假日和周末營業,下午五時關門。
圖:由於有遊人,本地居民手製家鄉地道食品,即為他們製造商機,
常說新界村民通常親政權。二零一九年開始,年輕就是罪,最諷刺的是,為谷埔帶來旅客的年輕人,可能五年前遭村民痛斥搞亂香港。置身於熱鬧的谷埔,看見忙個不了的谷埔食店,很想問村民,你們有感激年輕人嗎,會否感恩圖報?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