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位於銅鑼灣禮頓道66號的保良局主樓建於1932年,目前是保良局兒童住宿設施。古蹟辦建議將保良局升級為一級歷史建築,周四(9月7日)獲古物諮詢委員會一致通過。古蹟辦指大樓於1941年曾擴建,以容納因中日戰爭來港的難民。此外,大樓內有瓷相、碑記和清末進士題字的石刻對聯,皆有紀念作用。
曾兩度遷址 屬新古典主義建築
古蹟辦的文件指,經歷兩次遷址後,保良局主樓於1932年開幕,中日戰爭爆發後,大量難民來港避難,保良局遂於1941年擴建右翼大樓。大樓內部至今保留辦公、收留婦孺、學習等用途。保良局為主樓籌錢時,替捐款善長或商號製作瓷相於走廊展示。大樓亦有約20對石刻對聯,以紀念保良局總理完成任期,題字者多為清末進士,後來則製作瓷相和碑記紀念。至於關帝廳,以往有人領養小孩或保良局婦女出嫁,人們都會拜關帝。
主樓由華人建築師兼保良局總理姚得中設計,受裝飾藝術風格影響,是新古典主義建築。主樓外牆採簡約設計,地面和牆壁用黃、綠、紅等顏色的水磨石鋪砌。圓頂下設有房間,圓頂象徵權力,估計設計師以此表達保護婦孺權力,束棒裝飾亦有類似象徵意義。關帝廳內的蝙蝠型裝飾則象徵「福到」。除加建門廊和窗戶的改動,主樓大致保留原貌。
兩次評級距14年 古蹟辦:添歷史、社會價值
保良局在2009年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今次主動去信補充資料,希望獲重新檢視評級。有兩名委員關注兩次評級的分別。古蹟辦館長(歷史建築)2盧傳倩表示,以往並無建築圖則及設計理念作參考,亦無提及瓷相、石刻等因由。加上1998年主樓內加設歷史博物館,令建築的歷史、社會、地區價值提升。
保良局以打擊拐帶兒童起家,會計師阮肇斌問及保良局孤兒受益數量,以及長大後有否回饋社會,他指孤兒作為保良局核心,反映二戰、飢荒等的歷史階段,但古蹟辦在會上簡介卻較少提及孤兒,只從保育角度介紹主樓。
盧傳倩指手上沒有相關數字,會在下次確認評級會議補回。古蹟辦執行秘書(古物古蹟)盧秀麗則指,保良局早期服務婦孺,後來轉型增加服務層面。委員最終一致同意主樓升級為一級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