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漁業漠視水生動物(例如魚蝦蟹)的福利,不論是人工養殖或野生捕獵都以殘酷方式虐待動物,包括棒打、沒有麻醉便切割身體、放在漁網窒息至死、在冰塊中凍死或以沸水烹殺等。直至近年多項國際科研提出有力證據,清楚表明水生動物能感受恐懼和痛苦,加上消費者越趨重視動物福利,漁業才開始投放資源改善水生動物養殖條件。由於全球野外生態不斷遭受破壞,養殖業便生產更多海產以彌補野外漁獲的不足,因此養殖業的福利政策變得尤其重要。有見及此,水生動物聯盟(Aquatic Animal Alliance)與全球專家訂立了水產養殖福利的5大關鍵範疇。
水生動物福利的5大範疇
1. 豐富的環境條件:這是動物福利中最被忽視的範疇之一,養殖場需提供滿足各物種特有的倫理需求的環境,盡量模仿物種的理想棲息地,讓水生動物表現其自然行為。
2. 飼料成分與餵飼:根據水生動物研究所 (Aquatic Life Institute) 的保守估計,每年共使用1.2萬億隻水生動物餵飼其他動物,造成更多個體的福利問題。為了減少有意識生命的痛苦,養殖場應盡量減少供應鏈中用於飼料的動物數量,體型較小的物種(如昆蟲、磷蝦等)絕不能作飼料使用。在保持良好營養的情況下,需轉用更高效率的替代性飼料;亦應轉為養殖更多草食性物種,以取代肉食性物種。
3. 空間和密度:必須保持適合物種和生命階段的放養密度,避免對生理、心理和行為造成負面影響。養殖場亦需因應個別物種的需求,盡量增加每個個體的游泳水量。
4. 水質:關鍵的水質參數包括但不只於氧氣和二氧化碳水平、pH值、溫度、渾濁度、鹽度、氨氣和硝酸鹽,養殖場應至少每天監測一次並持續進行。
5. 擊暈和宰殺:所有水生動物在宰殺前必須有效地被擊暈,意思是令動物瞬間完全失去意識(即在一秒鐘內通過科學驗證),而不僅是讓牠動不了,並必須在意識還沒恢復前完全宰殺。養殖場必須根據要處理的物種和其大小來選取適合的擊暈和宰殺設備,以達到立即和不可逆轉的擊暈效果。為了減少恢復意識的風險,必須盡量縮短擊暈和宰殺之間的時間。擊暈和宰殺同時進行是較可取的方法(如電擊),先擊暈再立即斬首也是可以接受。但不得使用冰中窒息、鹽、二氧化碳或氨水浴。
除了以上範疇,其他值得關注的包括運輸和處理、醫療健康(包括寄生蟲和抗生素管理)、福利指標和適當的員工培訓、數據分析等。
國際間亦越來越多海鮮公司開始跟隨這些人道建議。可惜香港普遍對水生動物的看法仍然守舊,大多數業內人士視動物福利為阻力,忽視了生產高質漁產品以吸引消費者的機會。地球共惜將向本港的公眾、海鮮公司和其他持份者推廣以上福利建議,希望喜歡吃海鮮的香港人能更了解海鮮背後的生活環境,並要求海鮮公司善待水生動物、向市民提供更健康的海產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