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日前(12月8日)在古諮會會議的「其他事項」環節,透露了衙前圍村最新的「強化版」保育方案細節,及後在市建局網址《摯誠.志成》再提及平面圖。研究社將之對比市建局2007/2012年的原有方案,發現新方案住宅佔用地面積激增至10倍、住宅佔整體地盤地面面積由5%變近4成、更使衙前圍村的「次軸線」不能保留,嚴重破壞及擠壓現有圍村佈局,使衙前圍村勢成「岩巉圍村」。
市建局新保育方案大變質—衙前圍村慘變「岩巉圍村」?
原先(2007年)及現今保育方案(2022年)修訂對比:
私樓「坐地化」 佔地激增近10倍
市建局2012年曾指,項目的「整體保育概念的重要原則」之一,是2007年方案中住宅樓宇被升高至15米高的「離地平台」,因可改善通風採光及視覺通透感。從2007年的概念圖可見,「離地平台」下留有開放及綠化地面空間。但最新方案的住宅樓宇卻變成「坐地」,令住宅佔用地面面積激增至9.3倍,也侵蝕了原有共約6,600呎開放及綠化的地面空間。「坐地」設計壓縮了剩下的保育公園範圍及地面暢達性,也意味著惡化了項目的空氣流通及視覺影響。
衙前圍村新舊保育方案之住宅佔地空間對比
滅軸:圍村「次軸線」消失
新舊方案都聲稱「保留村內巷里的整體佈局」,主要是東西中軸線及南北次軸線。新方案的佈局為橫向的南北兩座大樓。此佈局雖然保留了中軸線,但卻打斷了次軸線,因部分次軸線範圍現時變成了住宅建築物的地面範圍。市建局2007年的方案曾將住宅樓宇「沿次軸線分隔開」以保留次軸線。但觀乎現時新方案的相關報道、市建局網誌、及在古諮會上的簡報,均沒有提及「次軸線消失」這個重要的改動。
市建局最新在古諮會會議的簡報中的「原有方案」,更是直接顯示無次軸線構想圖,與原有構想有明顯出入,簡報中的原有方案構想圖有誤導委員及公眾之嫌,用以淡化新方案「次軸線消失」等重大改變。
衙前圍村原方案(2007年)構想之次軸線被消失
「封口」勢變私樓後花園
2007年原本方案中,項目南北面各有一入口由次軸線「打通」,而入口與大樓之間也有地面綠化地相隔。但現時南北入口及次軸線被南北兩座大樓打斷,加上住宅大樓地面範圍緊貼邊界,連相隔的地面綠化地都佔用作私樓範圍,將南北入口完全「封死」,令項目及公園更像個服務私人住宅的後花園。
衙前圍村新方案不再提及淨空高度及樓宇間距
「夾扁」保育公園
市建局2012年指出的另一「整體保育概念的重要原則」,是「南北面樓宇之間保留約40米距離以減少對保育公園的影響」。但新方案的南北面樓宇之間距離僅約30米。加上新方案在天后廟兩側加建了兩座附屬建築,進一步收窄了南北面樓宇之間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市建局可說是「突襲」交代衙前圍村新方案,因古諮會會議前從未出現這項議程。換言之古諮會委員、公眾及媒體未能有足夠時間細閱文件。同時,會議當天也近半委員缺席,面對如此重大改動也指沒有意見,可說是監督失責。
衙前圍村本身是條700年歷史古村,後來歷經地產商收地破壞建築,原先保育方案是為了拯救已遭破壞的歷史,不應進一步因發展商利益再讓路。
市建局為了圈起更多住宅地面面積,不惜違反當初自己定下的保育原則,再壓縮公共空間。方案基本上已改頭換面,市建局應就整個新方案再諮詢公眾,而非在古諮會臨時加入議程草草交代,在自家網誌發佈便算。
參考文件:
古物諮詢委員會第 199 次會議:會議議程
黃大仙區議會轄下地區設施管理委員會文件第23/2012號,27/04/2012
第三屆黃大仙區議會:市區重建局衙前圍村項目進度報告,27/09/2007
立法會CB(2)2749/06-07(01)號文件 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 文物保護小組委員會:衙前圍村項目,09/2007
第四屆黃大仙區議地區設施管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記錄,17/04/2012
第四屆黃大仙區議會:第7次會議記錄,06/11/2012
第五屆黃大仙區議會:第17次會議記錄,03/07/2018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誠網誌《摯誠.志成》:衙前圍村項目貫徹「寓保育於設計」理念 保育與發展並存 強化歷史文化特色,11/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