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天才跟朋友說, WTO對中國的農民影響那麼大, 會議在香港舉行, 卻沒有國內的民間團體談農業問題...
今天讀到 makzhou 一文, 才有得安慰. 原文轉載於此
------------------------------------------------------
昨天斷網一天,除了在房間裏給孩子們把作業都改完,課備好之外,把IFG準備在今年香港WTO峰會上的討論材料看完了。其實就自己身在地生活環境而言,對於反WTO的文章已經接觸了很多了。但是看這篇依舊是心潮澎湃。許多長久以來存在心中的問題,孤立的畫面以及破碎的現實,通過作者的梳理全部串連了起來。
我從來不敢說一定對或者一對錯。對事件的判斷需要個人不同的解讀,但是我們現在最缺乏的還是另類的視野,不同的可能性。於是早上寫了一篇PO在了CNBLOG上。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和思考。
自己很少在blog上轉載別人的東西,可是我在看到教育的章節的時候,依然抑制不住這個衝動。為什麼我們在如此落後的30年前能夠做到的事情,現在反而做不到了?農村教育的出路在什麼地方呢?我希望以下的轉述可以提供一些答案。
農村的教育在改革時期也遭受了巨大損害。除了像經費縮減和學雜費急劇增加這樣的財政問題,農村教育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還經歷了一種朝向精英主義的激烈倒退。這讓農村孩子接
受好的教育變得困難得多,從而加大了大多數中國農民與城市精英之間的分隔。
(在1970年代)一種教育的“普及模式”發展起來,滿足了農民的需要。學校利用當地的傳說故事和鄉土知識創立了新的教科書系統;有經驗的工人和農民被邀請來作報告並對課
程 的設置提建議。在一篇題為《專業偏見及其對中國農村教育的影響:重新審視兩種農村教育模式及其對中國農村發展的影響》的論文中,韓東屏描述了那個時期一些 運作良好的農村學校,“自從鄉村學校完全由當地的鄉村共同體控制以來,教育的內容和結構已經徹底改變。那時,在教育和農村生活之間存在著高度的融合。課程
安排是以農村的需要為取向的。例如,農民在過去所積累起來的重要的經驗教訓出現在了課本中,例如,何時應該播種小麥、豆子和甘薯,如何照料不同的莊稼。這 些知識不僅對農村的孩子有用,而且對他們而言,掌握起來也容易得多······學生們學習內燃機、發電機和電動機以及水泵的內部原理,學習如何操作和修理
這些機器。不是學習傳統的生物學和化學,學生們取而代之學習的是植物遺傳學。富前村中學的學生在他們自己的地裏做兩種不同的玉米作物的雜交試驗以觀察其結 果。在數學課上,學生們學習如何測量穀堆和有機肥料堆的體積、一塊土地的大小以及為集體農場記帳的原則和規則。”改變了的學校成為了鄉村共同體的重要組成
部分,有助於將人們的精力集中到農村生活上:大部分精力和努力都集中于建設當地經濟和提高共同體的狀況。有事例表明,當時有農民放棄了城市裏報酬更高的工 作而選擇返回到了農村,因為他們喜歡那裏的環境:除了短暫的農忙季節,農民們每天只需工作4-5
個小時;在自然中工作壓力要小得多。
所有這一切在改革時期都改變了。鄧小平著名的語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被受過教育的精英分子用來對課程設置進行徹底的改造。在控制品質和標準化的名義
下,全國性的標準教材被採用。鄉土性內容完全被摒棄掉了,而勞動人民在教育活動中不再擁有任何發言權。高考於1978 年恢復並再一次成為了衡量價值的最重要的尺碼。
下面有一些出現在2002 年高考中的多項選擇題,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現在的學校在教授和測驗一些什麼:
1、法蘭克福是德國的
A.人口最多的城市 B.最大的港口城市 C.最大的航空港 D.最大的高科技中心
2、下列哪些屬於歐盟的國家是毗鄰北海和波羅的海,而不使用歐元的?
A.瑞典 B.德國 C.丹麥 D.波蘭
數以萬計的孩子被迫記憶這些有關遙遠的西方國家的瑣碎事實,而對於他們自己的社區卻一無所知——分離和疏遠已 經到了這樣的極端,某些農村高中學生甚至不知道他們的父母是否飼養了雞鴨來作為他們生計的一部分。許多教育資料傳遞著這樣暗含的訊息:城裏的一切都是現代 的和令人嚮往的;農村的一切都是落後和可鄙的,應該儘快被拋棄以實現現代化——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實現生活方式的美國化。農民對土地的傳統依戀被視為一種 愚昧的感情,而應該以一種不惜任何代價的向上爬來取而代之。對於絕大多數甚少有機會進入大學的農村孩子來說,在他們於最初幾年學會了讀、寫和算數以後,教 育就變得無關緊要了。加上不斷上漲的學費,許多孩子被迫輟學。韓東屏所進行的一個個案研究發現,一個農業縣的高中入學率從1976年的70%多下降到了 20 世紀90 年代末期的不到10%。那些足夠幸運而能進入大學的人或者為著好生活而離開了農村,或者作為政府職員或官員回到農村。勿庸置疑,他們的教育是否將他們塑造 成了優秀的社區領導者和決策者這一點是很成問題的。簡而言之,教育的精英主義模式已經成為了農村地區文化殖民化的積極工具。雖然它激勵了挑選出來的少數人 成為迎頭趕上遊戲中的有力競爭者,但它打擊了大部分人的士氣並助長了社區的衰敗。在農村許多地區,腦力勞動人才和體力勞動人才的外流嚴重到了如此地步,以 至於一些中國的社會學家創造了“空巢村”這一術語來描述這種現象:大部分有能力的人因為考上大學而流失掉;健康的年輕人成為民工;留下來的人主要是背負著 沉重家庭負擔的婦女以及老人、小孩和有殘障的人。年輕健康的民工在為城市修路蓋樓中或者在血汗工廠的辛苦工作中度過他們最好的年華;由於只有極少的勞動保 護,而沒有社會保障體系,當他們老了、病了或受傷了(考慮到他們通常所面對的殘酷的勞動條件,這種情況是極為普遍的),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將不得不回到農 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