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6日的立法會補選,建制派杯葛參選,但仍有不少人角逐議席,以致每區均出現競爭局面。公民黨及社會民主連線藉著每區各派一位立法會議員辭職,然後再以「盡快實現雙普選,廢除功能組別」為單一政綱參與補選,並將由辭職前至補選日的整個選舉工程,冠名為「五區公投運動」。現在補選日臨近,是時候為這場對香港政制發展舉足輕重的運動,作一階段性總結。五區公投運動涉足層面甚廣,本文只嘗試以幾個角度簡評公社兩黨過去數月的表現,冀望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公投運動是議會抗爭的延伸
公社兩黨向公眾強調五區公投是「新民主運動」,不過本質上仍然是議會抗爭。在民主黨批評公社兩黨請辭是從議會中撤退時,兩黨均表明這並非撤退,他們解釋是利用補選機制創造公投。選舉本身就是議會制度的一部份,故此他們只是巧妙地利用辭退議席及重選議席的制度,將之轉化及整合成五區公投運動。而他們選擇在一月下旬辭職,其中一個考慮因素就是為了趕及重返立法會,表決政改方案。這點足以證明公社兩黨在觀念及部署上都是以議會制度為核心,視議事堂具備解決政治紛爭的功能,只是用上了新穎的方法,而倡議者願意不計較個人得失作出犧牲。
五區公投運動與一般議會抗爭的最大不同之處,是正如公社兩黨在《新民主運動宣言》所言:「將政制發展的決定權還給人民」,換句話說,是把本來只會在立法會內表決的政改方案,透過五位議員辭職、再參與補選的方式,讓全港市民可以一人一票公決。然而,香港沒有公投法,而公投在香港亦是無先例可循,公投的概念亦未在民間社會扎根,作為公投運動的倡議及實踐者,公社兩黨需肩負為市民賦權(empowerment)的重任,目標是要市民明白並且相信自己所投的一票,是為香港的政治前途作出決定,從而改寫特區政制發展的命運。縱使香港的社會環境使賦權工作困難重重,但公社兩黨仍可擔當創造條件的角色,令賦權過程得以完成(或部份完成),他們自己在《新民主運動宣言》也提及:「五區公投是向公眾提供辯論和直接參與的機會......」及「五區公投是最好、最難得的民主教育、刺激港人反思民主的價值......」,反映他們認為公投運動需要公民直接參與,是市民學習與實踐民主的機會。
公投運動是一課民主教育嗎?
那麼公社兩黨有沒有做好教育市民和組織公民直接參與的角色呢?先談教育。這場運動要推廣的民主教育殊不簡單,課程內容起碼包括:公民政治權利、公民投票的定義及意義、香港立法會制度(包括選舉及議會點票制度)及權力、《基本法》框架設定的香港政制發展、特區政府政改方案內容及其弊端、人大常委對政制發展的幾次釋法、港人爭取民主的歷程等等,實在不能盡錄。我不是否定香港人的公民意識及追求民主的熱忱,但香港的公民教育一直貧乏,不是每一位市民都能對上述內容或歷史有著深刻認識或記憶,作為推動公投運動的政治人物及政黨,若果不能簡單、清晰、有條理地解釋上述內容,恐怕不少市民連了解「盡快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這單一政綱也會存在困難。
大家可以簡單重溫公社兩黨過去幾個月的文宣內容,去判斷公社兩黨是否以做好群眾教育為運動出發點:社民連的政治說帖長達二萬多字,內容多半是在推銷公投是突破困局的唯一方法,以及解答技術性操作問題 (如何解讀補選、籌錢、回應建制派杯葛及中央打壓等);五區公投漫畫則回應當時泛民政團對公投的質疑和批評 – 應否以公投為爭取普選手段、泛民如何團結一致及其他技術性問題;到五位議員辭職後至提名期,承接了反高鐵運動的餘燼,《公投報》及一系列宣傳單張,都將矛頭指向立法會功能組別上,並將公投描述成是對抗中央的有力工具;到最近拋出「沒有民主、哪有民生」的論調,矛頭繼續指向功能組別,並將很多社會不公義事件,都歸咎功能組別在立法會否決有利民生的議案,將功能組別議員定性為特權階級,而廢除功能組別便可廢除他們的特權,民生便可得到改善。
公社兩黨的文宣,有多少落入前兩段所述的課程範圍,從而收窄他們與市民在政治意識和知識上的差距,讓市民了解變相公投所謂何物、所為何事,相信自己手中的一票有著決定性力量呢?我猜讀者心中有數。或者讀者可以嘗試問問身邊的親朋戚友:你知道功能組別是什麼嗎?有人說功能組別是特權階級,指的是什麼人?是指什麼樣的特權呢?然後從他們的回答中,得知他們對這場運動了解多少,以評估民主教育成功與否。
公投運動能讓群眾直接參與嗎?
在實踐上,公社兩黨必須做好組織工作,讓市民大眾都能投入參與,否則民主教育既不能普及、公投觀念又難以扎根之餘,更無法動員市民於補選日投票。《新民主運動宣言》呼籲市民「......加入義工的行列......在網上以個人及聯署、發信、發電郵......向你身旁的摯愛親朋,傳播五區公投運動資訊......」;陳偉業在辭職信中提及兩黨「會透過群眾組織動員推動民主」、成立聯合委員會、將五大區再細分為四百零五個小組、期望召集逾萬義工「共同策劃及制定合乎地區情況的宣傳及推廣策略」。
然而到今天為止,我們看見除了呼籲市民投票、捐款、去遊行、做義工、在網上辯論及駁斥謬論外,辭職議員和公投運動的核心成員,主要是在媒體前曝光,出席各大小公開論壇,回應建制派及中央官員的謬論,我們不知道他們還有多少時間親身參與組織工作、或傳授組織理念和技巧予義工及社區工作者;這幾個月來,一眾核心組織者、義工及支持公投的市民,有沒有透過不同方式及渠道宣揚公投訊息、進行組織工作、將公投議題與當區民情結合及深化,使運動獲得市民認同,吸引更多有志者參與呢?
也許公社兩黨限於資源、人手、時間,以及疲於奔命應付盟友和對手排山倒海的輿論攻勢,以致忽略了全民參與的重要性,但我是抱著根本性的懷疑:社民連最新的傳單開宗明義說「五區公投是罵不倒的」,但贏得罵戰等於贏得群眾嗎?市民(選民)在他們眼中,是一個怎樣的概念?他們想像的「全民參與」,是指與他們平等地共同努力合作和交流學習,在過程中一步步凝聚集體力量,建立鞏固的群眾基礎,為未來動員作好準備;抑或市民只是抽象的投票人數、投票率和捐款數字,當投票程序完成後就一切結束了?後者只是用完即棄的政治動員,最多只是讓五位辭職議員重返議會,但市民只是被動地選擇投不投票,不能在過程中產生互動;前者才是賦權的進程,使市民的一票不只是一票這麼簡單,而是真正具備改變社會的內涵和潛能,成為至下而上的新民主運動 – 五區公投運動該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讓支持運動的市民互相連繫、組織、團結起來,在過程中累積經驗,在公投後仍保持組織性和活力,成為能在往後不同社會運動中發揮力量的新力軍。公社兩黨不能把運動焦點放在投票日、將成敗陷入投票率高低的量化邏輯上。
公投運動不在補選日結束
現在距離補選日不到一個月,公社兩黨在群眾組織工作上,已肯定不會達到預期效果,但這不代表無事可為,或在重返議會後就鳴金收兵。公社兩黨至少有兩點需要留意:第一,長遠而言,他們能否讓投身這場公投運動的新血,在補選過後,腳踏實地在社區深入群眾之中,繼續推廣民主思想,以及展開具深度的組織工作?第二,短期內,公投後下一個重要日子,就是政改方案表決日,兩黨會否進行多一次政治動員,阻止方案通過,抑或只會坐困跛腳議會(如果他們能重返的話)按掣投(反對)票,甚至改變立場?公社兩黨此刻必須開始思量,如何向補選日數以十萬計(或數以百萬計) 投了票的選民交代。補選日每一張公投票所蘊含的社會和政治能量,必定要好好運用。投票結束不等於運動結束,路仍很漫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翼21」是由一群有志於推動社會平等及進步的朋友所組建的平臺,以凝聚香港的左翼力量,建立和推廣左翼分析及主張。我們將透過討論交流、學習、出版等,介入社會時政,參與和支援勞工運動及社會運動。我們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必須顧及廣大勞動階級的福祉,維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消除性別、族群之間的不平等,同時尊重不同性取向群體的權利。這一理想社會,必須依靠群眾自下而上的民主參與和推動,同時需要不同群體透過共融互助來合力創建。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站:http://left21.hk/
facebook: bit.ly/left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