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本週五將於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上,報告啟德體育城的進展,政府今日向報紙放風,表示會以公私合營的方式經營,詳情如何不得而知。綜觀整份文件,政府絕口不談興建體育城的開支為多少,立法會準備的文件也好像失憶,好像忘記了2010年一個會議。2010年9月21日的民政事務委員會會議,曾就申辦亞運作出討論,政府表示如成功申辦,會提早進行多項長遠規劃工程,包括啟德體育城,估計總造價為301億。政府這邊表示財政紀律嚴格,她又會如何合理化這個很可能成為大白象的百億體育城?
記得多年前在大學的一節課上,老師以圖表和統計數字向我們說明當前世界的各種矛盾,讓一直以為世界只會穏步向前發展的我大驚不已。非洲很多國家在1990年代的經濟發展遠遠不及之前的1960/70年代(在1965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國內人均生產總值是發展中國家平均值的60%,在1990年,這數字下跌至35%);在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末號稱全球經濟繁榮的十年間,高消費群體一直是少數,三餐不繼的人不但沒有減少,還有上升的趨勢;美國軍事霸權自冷戰結束後有增無減,軍費開支遠超全世界其它國家的總和,在世界各國有過千個軍事基地;《紐約時報》在2009年3月2日報導[1],美國在2008年,每31個成年人之中便有1人,共730萬人,處於監禁、假釋或緩刑等人身自由被國家剝奪和限制的狀態,其中黑人和拉丁裔佔大多數,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監獄大國;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富裕階層,一般受薪勞動者的工資在過去十年都沒有怎樣增長。當時英美聯軍,以9/11和僞造的「大規模殺傷力武器」為藉口,侵佔阿富汗和伊拉克,並血腥鎮壓當地人民的反抗。
圖1:透視圖的原理(credit: www.lukasnet.com.ar/blog/archives/2007/10/post-4.php)
擁有大嶼山望東灣不少土地的仁展有限公司,曾多次向城規會申請改建骨灰龕場,去年曾提議共6.6萬個龕位超大型骨灰龕場。今年再接再勵,斬件上市,申建2萬個骨灰龕位及靈灰位,公眾諮期今日截止,至今日為止城規會已收到860個意見,比上年收到的280個為多,暫未知反對還是支持的意見為主。
星期二那天,筆者以土地正義聯盟代表的身份,出席環保團體與大埔區議會的會面,商談龍尾事宜。甫抵達區議會所在的大樓的正門,便有過百居民高喊「大埔人、大埔事,盡快興建龍尾沙灘,YEAH!」的示威,標語寫有「新界社團聯會」的團體名稱。到達會議室,其中一位區議員黃碧嬌笑笑口向各環團代表派卡片,卡片上正是寫著「新界社團聯會」,我想起一個成語,叫「與虎謀皮」。
梁振英政府弱勢,做乜都錯,龍尾一事的爆發當然也得乘著這個背景,但我們卻不應因此而忽略了更大的利益集團結構。政府說是「居民要求」其實沒有說錯,區議會長期為建制派及鄉事壟斷,他們代表的正是某一部份的居民以及所構成的利益網。區議會為政府政策嗚鑼開道,為政府爭取地區居民的支持,作為利益交換,自然就是各式各樣的巨額工程,拉動樓價以及區內商機。
閉門會面,為誰而閉?
當日的會面以閉門形式進行,其實事情不涉機密又關乎公眾利益,閉門的意義相當簡單,就是減少傳媒報導的版位,不留公開紀錄,以圖將事件淡化。閉門保護的也是議員而非環團,以免議員在會面期間「行差踏錯」,開罪了支持龍尾沙灘的人。
圖:人民網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中文大學由2010年起決定在深圳開設分校,及後在2011年選址於深圳龍崗,今年10月11日,國家教育部正式發下批文,隨即動工。然而,面對這宗「喜事」,中大學生會、校友或國內學生均表現得憂心重重,擔心這分校會步其他國內名校的後塵,分校變成「冒牌」或「野雞」大學,賠上校譽。
根據校方解釋,中大(深圳)的財政將完全獨立於中大沙田校園,不會互相補貼,以學費、捐款、深圳市政府補貼及各類科研資助作為主要經費來源。其決策層為是一個理事會,中大與深圳大學各委任八人組成,理事長由中大校長出任,擁有最終決策權。
港澳辦與中聯辦,繼以「去中國化」來描繪香港的本土運動後,又以「港獨」來概括中港矛盾。「稻草人」果然好打,一些網友點出,若不製造出「港獨」巨獸,如何合理化香港的維穩費用,包括搞一批武鬥式「愛港」組織?如何把目前香港社會分化的亂局找來代罪羔羊,以免中央降罪?
港獨稻草人
你有你打稻草人,社會矛盾繼續爆發,最好把「生果金」的爭論也描繪為「港獨」運動,讓工聯會和維園阿伯阿婆齊齊當港獨推手。
其實阿伯阿婆心水很清,若要照顧三餐無以為繼的老人家,大有老人綜緩,可按原來的制度作改善。老媽子喃喃地說:只要老人進老人院,沒有付院費,家人簽紙就能拿綜援了,但這是很丟臉的事情。父親則以其工聯會義正嚴詞的「腔口」說: 生果金是敬老,現在又要在綜援和生果金之間搞「特惠」,搞分化,又搞到啲老人要轉移資產給家人。若子女拿來投資炒燶咗,老人家臨老過唔得世,到時家無寧日。
圖片來源:John Ng,香港潛攝大賽2012 - 標準及廣角照片組冠軍
(獨媒特約報導)南中國潛水俱樂部的潛水教練 Rob Christie曾經在CNN訪問時提過:「香港沒有世界級的潛水環境,但卻充滿了挑戰性與海底美景。」
龍尾灘發現的海星、管海馬等珍貴海洋生物,正好說明這位教練口中所描繪的香港海域神奇之處﹣﹣一個看來是污染的地方,卻潛藏令人驚嘆的美境。然而,渴望當曝發戶的權貴、獻媚的決策者,卻看不到這些寶藏,要把原生的資源掩蓋,大搞膚淺人工工程,繼續炒地皮和炒樓的發展模式。
正如一眾環保團體指出,保育與發展並不矛盾,若把汀角東紅樹森到龍尾發展為保育區,它所帶動的教育、旅遊與環境價值,是難以估計、而且不斷增值的,因為這些生態資源只會越來越稀有,越來越讓人珍而重之。
為什麼我們要把「美」想像為人造的假沙灘?把旅遊消費想像為沙灘旁玻璃屋喝紅酒?而不是與自然接觸,感受奇妙的生物世界?
其實早於70年代,香港已經有這種探索香港水域生物的活動,但當時卻僅限於英國的殖民菁英,近年潛水活動慢慢地普及化,很可能會變成一個新興的「高消費」活動。筆者將於一系列「潛尋香港」的文章,談潛水活動、探索香港水域、討論保育與生態旅遊的矛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