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我們阻不了風,但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紙鎮

(上圖來自 flickr @Xurble CC﹣註明出處

在 Facebook 補充了一些獨媒編輯部聲明<捍衞公共空間 停止網絡抹黑歪風>的背景和個人觀點,如下:

1、編輯部之所以出聲明,主要是林忌主動在 page 向獨媒開拖,並 tag 了部份編輯,這是網站的事,自然是集體解決。

2、獨媒的 user generated content 設定,由 2004年成立至今一直如是,文章有好有壞,編輯會把覺得寫得有條理論點清楚的放上焦點,但<披文>及<歧視聲明>從未推過上焦點,大家可翻查獨媒的 focus feed。

至於 facebook,因為是一個對話性很強的平台,文章分享出去,可以被罵而不是被讚,又獨媒經常以 facebook 作直播,所以由義工直接管理,沒有編審程序,只有內部共識:分享文章以引述/summary/問題帶出,不理立場,四平八穩即可;即時報導,以描述為主。

獨媒採訪連番受阻  新聞處打壓公民媒體

(獨媒特約報導)獨媒記者今日(10月28日)原擬採訪在下午舉行的「2013地方行政高峰會」第一場專題論壇,被新聞處人員以「場地狹窄」為由被拒入場,只有「主流媒體」才可入場。獨媒記者上週五在北區採訪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會見村民時,亦被要求不可以提問題,只可以影相。獨媒編輯部強烈抗議政府新聞處及政府部門連番針對公民媒體的舉動。

600座位竟稱「場地狹窄」

高峰會今天的議題為社區活力及關愛,和地區文化體育討論如何改善地方行政。獨媒記者被拒入內採訪,在入口把關的政府總部新聞組高級新聞主任岑淑碧表示,舉行高峰會的柴灣青年廣場Y綜藝館場地狹窄,可容納人數不多,因此本次會議「只能讓主流媒體進內採訪」。不過據柴灣青年廣場網站資料顯示,Y綜藝館共有643座位;而據記者於會議開始前十分鐘(論壇於2時30分開始)在入口觀察,期間入場人數不多於30人。根據商業電台4時12分的報道,現場只有二百多名區議員和地區人士出席,僅及座位數的約三分之一。

主流媒體活動亦被限制

議員聯署促發牌 留守十人籲圍立法會

(獨媒特約報導)經連日抗爭,十名前香港電視(HKTV)員工以個人名義繼續留守政總門外,促請立法會引用《權力及特權法》,公開免費電視牌照發牌文件。而今日34名立法會議員聯署,促請政府發出三個新免費電視牌照,包括於上星期五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上,就引用特權法公開發牌文件投反對票的自由黨議員。

34名立法會議員的聯署聲明指,普遍市民不滿政府只發兩個新免費電視牌照,而政府亦未就其決定提供合理解釋,故聯署議員要求行政長官及行政會議按既定的廣播政策處理申請,發牌予符合資格的三個申請者。

聯署議員包括27名泛民議員、5名自由黨議員、謝偉俊及梁家騮。負責聯署的民協馮檢基議員表示仍有兩名議員正考慮加入聯署,但他未透露兩人身分。若兩人加入,將有過半數議員促請政府發牌。

自由黨黨魁田北俊在政總門外向留守員工表示,在11月6日的會議中,泛民動議引用特權法索取非行會及非商業敏感資料時,自由黨五名議員都會投贊成票。

上週五在立法會內務委員會,泛民動議引用特權法,索取除行政會議紀錄、涉及商業敏感資料以外的免費電視牌照相關文件。手持五票的自由黨投反對票,結果以27票贊成、33票反對及1票棄權,動議被否決。事後田北俊澄清支持泛民動議,惟他因看醫生而缺席會議,其餘4名黨友未及修正,才投反對票,田就此向公眾道歉。

軍事碼頭強行上馬 團體籲千人城規會發言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今年2月修訂《中區規劃(擴展部分)大綱草圖》,將30,000多平方呎中環海濱休憩用地改劃為軍事用地,雖然諮詢期內市民共提交近20,000封反對書。然而政府不理民意,決定強行闖關,中環海濱關注組今日召開記招,呼籲市民親身出席表達反對意見,望能有過千名市民響應。

限發言10分鐘 違程序公義

曾提交意見書的人士最近陸續收到城規會通知會議日期,由11月4日至起碼12月9日,涉及會期多達十餘日。公共專業聯盟的黎廣德表示,這是有史以來最長的申述會議。黎廣德又表示城規會今次有違一貫做法,限制每名提意見人只可發言10分鐘,不符合程序公義。黎廣德又表示,由於維港海濱規劃歷時十多年,部份出席的專家或民間人士對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比一些新近獲委任的城規委員更加了解,不應一刀切實施發言時間限制,關注組正為此向城規會秘書處交涉。

黎廣德又認為,特首梁振英及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已對更改規劃一事高調表態,身為城規會主席的發展局常務秘書長周達明應該避免利益衝突,不應主持會議,關注組將正式致函城規會要求周達明避席。黎又提到城規會的法定人數只是5人,36名委員或輪流出席以應付馬拉松式會議,有違聆訊的本意。

10分鐘發言限制或遭司法覆核

捍衞公共空間  停止網絡抹黑歪風--《香港獨立媒體網》聲明

本網站認為近日所謂的「左右大戰」,已演變為對個別社會運動參與者的肆意抹黑。這些欺凌行為,不單破壞互聯網上,尤其是Facebook上的公共空間,對香港的民間社會發展,更具帶來摧毀性的惡果。被抹黑者均是過去十年辛苦經營香港社會運動的青年,而網絡欺凌式的打壓,將會使新一代以「我討厭政治」的態度去理解所有政治討論及參與。

人口及單程證審批權乃香港重要的政策及議題,本網站提供一個空間,讓關心事件的人理性討論問題。

作為一個公眾平台,獨媒編輯部一直以開放的態度鼓勵有理有據的討論,而有關單程證審批權的討論,在網上以投稿及轉載的文章達廿十餘篇,觀點各異(見文末附註)。 

 近日,我們發覺,除了個人受到抹黑,本網站亦成為目標。於鄭經翰經營的 D100 電台當節目主持的林忌,於 「福佳與林忌」Facebook 專頁上,出言指責香港獨立媒體網「屈」本土派歧視及破壞香港法治,指其「無恥至極」。(詳見文末註二)

而在作出上述指責時,並沒有引述任何網站的報導和評論,此外由於本網站為公共平台,只有特約報導及編輯周記能代表機構,至於網站的專欄文章則為用戶自己管理文章 (User Generated Content),版權及文責皆由作者負責。這些沒有理據的討論,造成幾個嚴重的效果:

感受歧視 家傭同行

作者/地底人

「唔好去維園啊,那裡的菲律賓人會打你架!」「有讀者投訴你們影響他們的閱讀,所以你們不可以留在這裡。」歧視,到底可以去到幾盡呢?如果,你想感受一下外僱在香港受歧視的狀況,或許只要你跟幾個印傭待上不到半小時,就會遇上跟筆者類似的遭遇。

「家‧傭同行」是香港的一群外傭僱主及市民於2009年創立的組織。該組織希望香港成為一個多元、包容的城市,使每個在香港生活和工作的個體都得到尊重。他們會舉辦不同類型的公眾教育活動,例如公眾講座、外傭分享日、與不同外傭團體合辦文化活動等等,而今次(10月27日)澳門理工學院社工系約三十名學生參加的「周日外傭導賞團」便是他們舉辦的活動之一。

地點︰穿梭巴士內

剛到香港,登上穿梭巴士後,司機便「好心」勸告︰「唔好去維園啊,那裡的菲律賓人會打你哋架!」然而,我們今次的行程正正是要到香港維多利亞公園,感受一下那裡的外僱在香港的生活狀況,然而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今次要去接觸的是印傭,而不是菲傭。據了解,每個星期日,維園內少有菲傭聚集,他們多數會到中環,維園內出現的那群女性絕大部分都是印傭。

《殭屍》:宣判死亡

這幾年常聽說「香港已死」,又有說「今天是XX最黑暗的一天」。老老實實,次次都說到人之盡頭,但下一次又重複說這種盡頭,那麼上次說出盡頭的判語算數嗎?究竟那是錯判,或是一種「沒有最XX,只有更XX」的演繹?我們可以怎樣想像死亡這盡頭而不落入老套空洞?怎樣想像這種城市的最黑暗中的「最」?

一、
十月下旬,秋風送爽,全城在熱哄旋窩中捲起了一道寒流,電影《殭屍》在此時上畫,適時地為快要找狂的心靈定定心神。

這齣意欲向八、九十年代殭屍系列電影致敬之作品,非同小可。主角錢小豪在戲中的現實世界最後自殺死亡,加上片末字幕打出「音容宛在:林正英。許冠英。」 ,電影的致敬手法,是以公開的、堂而皇之的形式,承認他們的一去不復來。要承認一個光輝惹人懷緬的時代業已終結,對於一個當下已死的廢墟無疑是殘忍的事。

二、
全片不斷訴說著一種消逝的時間觀,而這種時間觀重複著一個主題:已死。由錢小豪(錢小豪飾)跟阿友(陳友飾)答謝救命之恩、梅姨(鮑起靜飾)將丈夫冬叔(吳耀漢飾)科學化地煉成殭屍、以及九哥靠骨灰點煙續命,所有盡皆是身後之活。故事在這些已死狀態中架起了各種精神面孔,其中包含著梅姨的懷舊、九哥的自我中心目中無人、小豪已然絕望地對家庭的移情,而圍繞著已死狀態的,還有經受創傷的孖女帶著強烈咒怨,隨時伺機找尋可以依附的軀體,將本已複雜的情況,帶引入無以言狀的虛無深淵。

誰說香港足球沒有值得令人尊敬及感人的場面?

PHOTO FROM Pegasus Base 飛馬基地

太陽飛馬球員利偉倫對陣屯門時,以後備身份上場,更取得「埋齋」一球,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劃上完美句號。而賽後獲選為今仗最佳球員的拉斯錫,更將獎項轉贈予退役的利偉倫,以感謝他多年來對香港足球的貢獻。其後球會更安排利偉倫太太及女兒上前獻花,而一眾球員亦將利偉倫抱起,歡送這位征戰球場14年的老大哥。

一班飛馬球員為送別利偉倫而團結起來,令我想起木地足球一直以來的詬病。我們現在常說本地足球一潭死水。的確本地足球近年已大不如前,甚至每況愈下,批評聲音多於支持聲音,每每輸波都會有人站出來說:「咪影衰我地香港啦!」此刻我在想,為什麼大溪地、聖馬力諾那些被稱為「魚腩」的國家球隊同樣都是輸波,但球員仍然相當高興,不當什麼一回事?反而獲得更多人的支持?有人說他們已經輸慣,沒感覺。但要是輸慣,理應沒有比賽衝勁,那為什麼他們每次比賽也當決賽般落力?

美荷樓生活館—香港公屋六十年印記

前石硤尾邨的美荷樓,終於完成了復修工程,並已改建成為一幢青年旅舍,亦將大廈的其中一部份定為「美荷樓生活館」,展示香港50至80年代公營房屋的發展史,活像一座公屋博物館,記載著幾代港人的集體回憶。

美荷樓之所以值得保留和活化,因為它是香港第一個屋邨。源於六十年前(1953年)聖誕節的一場大火,令石硤尾木屋區的幾萬人無家可歸,於是政府在1954年建了八座徙置大廈,由A至H,最初的美荷樓是H座,後期在石硤尾邨加建了多座大廈,H座改為15座,後再改為41座時,才命名為「美荷樓」。

生活館內,有不少珍貴的圖片和紀錄片片段,記載當時的徙置區居民生活。

三十歲以上的港人,應該記得遊樂場上的滑梯和圓筒吧。

頂樓的馬戲團對MK Band的一些啟示

廠牌:獨立發行
類型:Punk Rock/Indie Rock/Indie Pop
格式:CD
發行日期:2013-10-14
評分:8.8/10

MK Band,通指音樂養分不高之樂隊,如旺角街頭的MK仔女,自以為自己夠潮出眾,誰不知一個招牌跌下來也可能會砸到類似的幾個。MK Band的問題,除了本身樂手技術造詣不高、Vocal像唱K一樣演繹之外,最重要還是他們打不出個性,態度不夠鮮明,經常掛在嘴邊的「搖滾不死」、「搖滾不死」、「搖滾不死」只變為一句句「雞汁」口號,真正要到它們的「精神層面」內去探尋,卻是空空如也。

剛好,最近「魔都天團」頂馬(全稱「頂樓的馬戲團」)推出了新專輯《談鈔票傷感情,談感情又傷鈔票又傷感情》,他們中的有些東西,很是值得MK Band好好學習。本文嘗試解構一下頂馬新舊專輯的音樂,希望籍此拋磚引玉,對有玩音樂的讀者,能夠帶出一點點啓發。

頂馬舊作回放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811
  •  2812
  •  2813
  •  2814
  • 2815
  •  2816
  •  2817
  •  2818
  •  2819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