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政府宣佈和中華煤氣落實把將軍澳東南堆填區的沼氣,用作制造煤氣的燃料,這是繼船灣堆填區和打鼓嶺堆填區之後,香港第三個堆填區「轉廢為能」的環保項目。
要把堆填區的沼氣轉為煤氣,首要條件除了有沼氣外,就需要一所煤氣廠房做轉換,船灣正正就在大埔煤氣廠毗鄰,因利乘便,中華煤氣於1999年巳開始把關閉了的船灣堆填區,實驗性質地把沼氣轉為煤氣。2006年,打鼓嶺堆填區是第二個轉廢為能的堆填區,因距離大埔相對較遠,需要接駁一條19公哩長的煤氣管道, 把沼氣由打鼓嶺輸送到大埔煤氣廠處理。
現在兩個仍有運作堆填區,以每日處理的垃圾量,都比打鼓嶺堆填區多,理論上都比打鼓嶺堆填區和1996年巳關閉的船灣堆填區更有利「轉廢為能」,惟這兩個堆填區距離大埔煤氣廠太遠(超過30公哩),管道走線亦有高山阻擋。青山位於屯門堆填區和大埔煤氣廠之間,而馬鞍山則位於將軍澳堆填區和大埔煤氣廠之間,管道施工相對困難,這就是兩個較大型堆填區仍未「轉廢為能」的原因。剩下一個可行的方法,就是直接在堆填區附近興建一座煤氣廠房,惟代價不菲,如沒有持續性足夠的沼氣,這投資絕不環保,可以說是高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