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書中沒有廉租屋

舊書百貨這些年來由何姑娘一手打理,井然有序,收集到的書達十多萬本

作者/文/傻丫 訪問、攝影/小花

有人說,睡前讀一點小說,人就會靜下來,將思考交給說故事的人。在書本中,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在字裏行間,窺探到奇妙世界之大;或是透過文字圖畫逃離現實,在不知所措時透過書本尋覓到共鳴、答案。古人道:書中自有黃金屋。在澳門沙梨頭經營「舊書百貨」十三年的何姑娘則形容:「書是人的智慧、心血。」但這家一直努力延續書本生命的小店將於月底結業。店內十多萬本書若在限期前找不到新主人,就只能成為廢紙,被回收商的碎紙機「碎屍萬段」。

緣起

「舊書百貨」位於沙梨頭水上街市附近,掛着紅底黃字的大招牌。店內滿是書架,整齊的放着一束束舊書:國家地理雜誌、西遊記、愛情小說、港漫……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以前在爛鬼樓附近賣百貨,後來見很多人把書看完後嫌阻地方把書丟掉。書是人的智慧、腦汁、心血。書乾乾淨淨的,這樣子丟掉很浪費。多一個人看也好。」

就這樣,店主何姑娘開始了回收書本。後來越收越多,便乾脆搬來這個一千多尺的舖位,開設「舊書百貨」。那是二零零零年的五月,當時何姑娘已五十多歲。

東區灣仔改劃校網大亂 疑為民建聯任區會主席鋪路

(獨媒特約報導)《2013年區議會條例(修訂附表1及3)令》小組委員會昨天(12月10日)召開第二次會議,討論將原屬東區的維園及天后選區納入灣仔區。當局表示原因為灣仔區議員太少而東區議員太多,不過早前已有不少質疑聲音,梁啟智便批評有違社區完整性。昨日的會議亦有不少反對修訂的意見,受改劃影響的中學校長指校網與區議會分界掛勾,將會嚴重影響學校招生及學生上學的便利。政黨更質疑改劃屬政治原因,民主黨單仲楷議員直指是為屬維園選區的周潔冰出任灣仔區議會主席鋪路。據了解,東區區議會通過改劃選區的會議,有建制派議員向周潔冰恭賀她將出任灣仔區議會主席。

影響校網 學校家長反對

本港的校網大致跟隨區議會的分界,東華三院李潤田紀念中學校長梁東榮及北角協同中學校長李志成均指出,改劃將令兩間中學校網改為灣仔區,對學校招生、家長及學生上學的便利、及學校與社區和機構的關係網絡有重大影響。兩位校長指出,學校多年皆屬東區,東區家長對學校的認識和信任不賴。若調到不熟悉學校的灣仔區,學生選擇報讀的機會將會減少。學校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和資源建立家長對學校的認識和信任,並重建與區內小學的關係與網絡。

軍事碼頭誰力主?肯定是林鄭同梁振英!

圖為編輯所加,原題為《揭破軍事碼頭的幕後主腦》。

城規會在過去一個月來開了十幾場申述會,將於本週進入關鍵時刻,決定是否接納政府把中環海濱變成軍事用地的修訂。筆者本周一到城規會與委員辯論了三個小時,發現政府代表已經默認理虧,但硬著頭皮要委員支持修訂。

最難看的-點是有關將來香港警察在中環軍事用地是否能執法和如何執法,規劃專員承認要「回去研究法律問題」。換言之,即使在政府內部,這也是懸而未決的燙手山芋。

事實上,任何一位市民踏進已劃為軍事用地的海濱長廊,便進入了解放軍的管轄範圍,根據《註軍法》第二十三條,解放軍「執行職務的行為引起的民事侵權案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簡而言之,香港法院無權過問,中環海濱勢變成香港人的百慕達三角,即使神祕失蹤也無法倚賴香港法律追究。

回看整件事的時序:從2000年政府發表《中區(擴展部分)分區計劃大綱圖》開始,前後修改了七次都把海濱劃為休憩用地,從2011年出版的「中環新海濱城市規劃設計研究報告」可見,多年來主持海濱規劃的主要官員是林鄭月娥,她作為發展局長任內的最後一份S/H24/7草圖在2012年3月17日刊憲,仍然是休憩用地。
在城規會會議上,代表政府的規劃專員拿出-張2011年發表的規劃圖,本來希望說服委員軍事碼頭一直存在,誰知圖上消楚顯示碼頭前的地段標明是休憩用地,結果她無法自圓其說。

偉人的交集:曼德拉與費格遜的故事

1993年,費格遜首次與曼德拉見面。

引用
「老實說,對於有機會跟他見面,我們都受寵若驚。事實上,我們都不只一點的緊張,我們簡直是顫抖,包括我在內。」費格遜說。

那年,費格遜在船廠下班,便趕去搭巴士,往球場參加比賽。由於球員的薪酬不高,他要當船廠工人,以維持生計。在巴士上,費格遜翻看報紙,閱讀地球另一邊的新聞,他得知南非實施種族隔離政策,有個叫曼德拉的貴族子弟,他放下身段,深入基層,幫助黑人,更帶領被壓迫的群眾反抗示威。

1961年,曼德拉創立非洲人國民大會軍事組織「民族之矛」並出任總司令,連英美都視他為恐怖分子;1964年,他被控以「企圖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名,被判終身監禁。這一年,費格遜23歲,剛離開聖莊士東,轉投鄧弗姆林,正步向他球員生涯的黃金時期。

費格遜出身工人階級,深明民間疾苦,他關心勞工,心繫基層。自小開始,他就是工黨的支持者,有顆屬於左派的心。看到曼德拉為弱勢的付出及犧牲,年輕的費格遜深受感動,他希望曼德拉的努力終有天得到回報,也憧憬某天可以跟這位黑人民權領袖見面。

在往後的足球路上,費格遜平步青雲,由球員當上領隊,由一個普通的領隊成為冠軍級的領隊。不過,費格遜沒有忘記政治,他支持工黨,數十年如一日,而且捐了很多錢給工黨;在全球支持釋放曼德拉的運動中,費格遜當然不會吝嗇一個簽名。

造果醬

第一次造果醬大約是中四五,那時候開始帶飯,會留意報紙上的食譜,剪下來貼在記事簿上,回家試著煮,記得那時還煮過蕃茄盒子,果醬也是其中一張剪報。

我讀的中學不讓人外出吃飯,說是怕被山頭上其他學校的學生帶壞,但我們不還是能認得出班上有什麼同學是黑社會,放學走那條長樓梯去鰂魚涌地鐵站,偶然會看到隔壁班的男生抽煙,女生捲起校裙畫粗粗的眼線。我那時戴圓圓的眼鏡,清湯掛臉,寫詩,同學背地裡都取笑我又呆又怪,跟在漂亮女同學旁邊一副妹仔相。初中時覺得那些反叛的同學好酷,我也好想偷偷把裙子捲得短短,可是即便到了後來,摘掉眼鏡配上隱影眼鏡,燙鬈髮,在薄校裙裡穿黑色胸罩露出細細的肩帶,我也未曾把裙子摺短過。

中學的飯堂供應垃圾,一點也沒有誇大,釘子掃把塑膠什麼都吃過,有螢光黃的咖哩及滿盤色素的匈牙利牛肉,名字與食物脫勾,我懷疑就在那時我練成整天都可以不吃飯的本領,上班期間每逢中午同事外出吃飯,我只想在一角發呆,沒有進食的欲望。中四五終於忍不住,在正式開展帶飯生涯前與a交換著做三文治,釀很多的材料,我忘了都是什麼,當時我還不會造這些手工的醬料,某年的情人節還是什麼,好像也是冬天,我造了小小的果醬,分了些給朋友,分了給當時的男朋友。

元旦大遊行為非暴力抗爭作準備

(獨媒特約報導)民間人權陣線聯同真普選聯盟、社民連、公民黨、職工盟、工黨、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民協、新民主同盟、街工、保衛香港自由聯盟、民主黨於昨日(12月10日)舉行記者招待會交待元旦大遊行的細節。是次遊行主題為「立即落實真普選 公民提名無篩選」,2014年1月1日下午3時由維園出發,遊行至中環遮打道行人專用區,並會在終點集會。民陣向警方申請了5萬人遊行,但不會預算屆時會總共會有多少市民參與。

民陣批評現實政府裝出一個開明開放的形象,但卻在政改諮詢設下重重關卡和框架,例如政務司司長反覆暗示不應浪費時間在某些方案,以及建制派人士提倡的「機構提名」。民陣亦批評在中央的脈絡下,特首需要愛國愛港的真正意思,其實是盲目順從中共的命令。在種種限制和框架下,民陣認為公民提名和沒有篩選的政改方案很重要,可以改變現時維護特權階級的體制。同時,真正的普選可以解決現時香港的種種社會問題,例如貧窮問題、物價通脹、地產霸權。

為非暴力抗爭作準備

民陣召集人楊政賢表示今次遊行的終點不是政總,而是中環遮打道,因為中環的位置更加適合進行大型行動。而今次在中環的集會將會讓市民認識何謂非暴力抗爭,讓香港市民對未來的非暴力抗爭有所準備。

「路姆西」真名應為「笨走狼」!

在全城搜購「路姆西」之際,我滿肚子疑惑,為什麼 Lufsig 為譯成「路姆西」呢?若以英文的讀法,明明是「路父西」, 是「父」不是「母」。難道譯者是從性暗喻的角度出發,考慮到父是沒有西的,所以把「父」改為「母」?還是譯者有心造成一個港版「草泥馬」的政治惡搞神獸呢?

朋友提醒我,Lufsig 是瑞典文,會不會他們的讀音不一樣呢?為解開疑團,我向一位瑞典朋友 Vilhelm Konnander查詢,他給了我很詳細的答案。

Lufsig 是一個新的合成字,由一個形容詞 lufs 而衍生出來的,而 lufs 的意思是「笨」、「遲頓」、「蠢」、「污糟」、「衣觀不整」等,而 - ig 則是把詞轉成形容詞的附加字,如英文的  -y,Good+y 和 Goof +y。

Vilhelm 指出, Lufs 的字根來自德語 Laufen,意即「奔跑」,而瑞典文中的 Lufsa 一字,指「蹣跚地走路」。所以 Lufsig 這合成字給瑞典當地人的感覺是「笨走」。

南非光輝歲月 仍有漫長的路

文:K.T.

南非的經驗告訴我們,政治改革不保證社會邁向經濟平等。

1994年,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結束,非洲國民大會(非國大)贏得大選。當時,僅佔該國總人口約一成的白人,佔有全國84%農地[1],種族隔離政策的核心體現,就在土地分配上全面向白人傾斜。非國大曾承諾在2014年之前,將其中30%白人佔有的農地(約20.4百萬公頃)歸還予黑人及其他有色人。可是,到2013年1月,只有約5.5百萬公頃土地成功歸還予黑人及有色人[2]。南非政府早於2009年已承認,2014年的目標至少要推遲十年才完成[3],但如果政府以2012/13年度購入32萬公頃的速度歸還土地[4],再多二十年都不能達標。

即使土地歸還予黑人,由於他們缺乏知識、技術和資金,他們根本也無法把荒廢已久的土地重新耕作,黑人得不到穩定糧食之餘,更繼續活在貧困中:2009年全國堅尼系數高達0.631,43%南非人每天生活費用少於2美元[5]。南非每四人就有一人失業[6],15-24歲青少年失業率更接近一半(48.2%,2009年[7])。失去土地意味著無家可歸,政府估計在2006/07年,仍有7.5百萬至1千萬人居於簡陋的寮屋或窩棚之中[8]。

政治/法律上的種族隔離似是結束,但以社會/經濟階級(Social/Economic Apartheid)劃分的新種族隔離才剛開始。

通識科:硝煙處處的戰場

筆者居住悉尼四年,於1998年底回流香港,並於99年初回到母校(港大)工作。適逢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我出席了不少有關的研討會,對改革提出的「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和「拔尖補底、拆牆鬆縛」等理想甚為讚同,對於政府銳意推行「文、理互通」的通識教育,更是感到萬分雀躍。

然而,後來得悉在新高中學制的課程裡,語文和數學之外的科目都被列為選修科,而文理互通的責任被放到一個叫「通識」的必修科身上。我是大為不滿。到2005年讀到有關這一科目的官方描述時,我更是憤怒莫名,並即時寫了一篇叫〈有關通識教育的深層思考〉的文章,先後寄給教育局及投稿至明報的「事實與意見」專欄。文章於05年7月20日見報,增潤後被我收錄到《浩哉新宇宙》一書之中。(請參閱〈有關通識教育的深層思考〉一文)

這個科目終於在2009年啟教,並已歷經兩屆公開試。社會上有關「吹水利弊」的爭論亦大至平息。但就筆者看來,環繞著這個科目的「戰事」才正開始。

動物在野,不是罪!

昨晚翻看了一個有關非洲的電視節目, 內容是探討森林被急速砍伐、環境改變與人類獵殺讓野生動物家園漸失及步向滅絶的命運。

犀牛角被指有高度的藥用價值, 令犀牛每天都面對被獵殺的威脅, 平均一天會有一隻被殺, 數目由以萬計急跌至餘下數百隻, 現被遷到受保護的公園, 並由武裝守衛來保護. 大象覓食地區因被公路切斷, 無法前進, 慘被活活餓死, 其中一年旱災, 所有幼象都不能倖免於難。雪地生活的狒狒, 因氣候變暖, 冰山不斷溶化, 雪地生長的植物持續減少, 牠們被迫不斷向高山上移, 面臨滅絶危機. 大猩猩的棲息位置已被迫至山頭, 山腳下全被開墾成農田, 這促使他們多了與人接觸的機會, 而人類為這群一向隱居的動物帶來了致命的疾病病源。看着幼象餓倒地上、猩猩穿越農田時一臉的不安, 抱着幼兒不斷往山上遷移的狒狒, 着實覺得心痛又歉疚, 人類的自私為動物造成如此巨大, 甚至無可挽回的傷害。有否想過, 肆意的開發, 不單在破壞大自然與動物的生存空間, 也正逐步的在摧毀地球呢?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792
  •  2793
  •  2794
  •  2795
  • 2796
  •  2797
  •  2798
  •  2799
  •  2800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