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論政】杜婷:我看「本土」](/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編輯邀稿,希望我以一個在港生活的大陸人的視角談談「本土」。雖應承了下來,卻有些忐忑,這是我在這座城市生活的第七個年頭,但我卻越來越無法理解究竟什麼才是「本土」。
不太確切地記得第一次聽到「本土」是什麼時候,大概是06年的冬天吧。彼時剛來香港數月,對這裡的一切都新鮮、好奇。在電視、報章上看到保衛天星碼頭的報導,便搭了噹噹車去現場。依稀記得「捍衛本土文化」、「保衛本土價值」的表述和一個叫做「本土行動」的民間團體。在那時的我看來,「本土」大抵就是一個地域概念。
再次聽到「本土」是在不久之後的皇后碼頭。昔日英殖民者由此上岸,宣佈將腳下的土地據為己有的碼頭,在那些日子成為人民的廣場。「不拆不遷不告別」的條幅,每日更新的露宿者人數(那應該是比響應「佔領華爾街」運動中Occupy Together的「佔領中環」更早的中環佔領),音樂會、文學沙龍、影片放映、火鍋聚餐,這一切都在重新詮釋那個過往的殖民符號。印象最深的是一艘被命名為「本土號」的船,載着皇后碼頭的保衛者、重建區街坊、文化保育團體成員、新來港人士、外傭團體、非政府機構工作人員等由尖沙咀開往皇后碼頭。外來者和生活在這個城市底層的人被包括在「本土」之內, 這艘船令我對「本土」好感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