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三級」紀錄片是怎樣煉成的?

(獨媒特約報導)上月底,我去香港獨立電影節觀賞紀錄片《稻米是如何煉成的?》(導演陳浩倫),赫然發現是三級片,我帶著滿腹疑團及好奇進場。全片內容談及一群年青人參與反高鐵運動後,進行有機耕作,成立生活館,嘗試種植稻米的苦與樂,以及導演自己的反思。我看不到色情裸露,也沒有暴力(相反有人大談慈悲等等)。之所以被分類為「三級」,唯一的解釋是朋友間閒聊中不太令人為意的粗口助語詞。如果不知道是三級片,不少觀眾也不會太留意當中的粗言。

我認識的三級片導演

如果紀錄片的題材是暴力與色情,並以寫實及直接的影像呈現,被評為三級我勉強能理解。可是,因為現實中司空見慣的髒話,便被列為三級,實在不可思議。而且,我稍為問一下身邊朋友,發現我自己竟然認識那麼多「三級導演」。由2010年開始,每年起碼都一部,相信實際上數目還更多。這些「三級導演」的共同點是探討社會問題,可能因為他們太寫實了,都被評為三級:
《壞孩子》(游靜,2010)
《我們在跳舞》(張偉雄,2011)
《Hidden Agenda The Movie》(林森,2012)
《稻米是如何鍊成的?》(陳浩倫,2013)

玻璃樽回收仍處「開荒」 徵費一蚊不治本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在二月七日開展為期三個月「飲品玻璃樽生產者責任計劃」的公眾諮詢,討論將就玻璃樽回收實行「生產者責任制」,並打算公開招標,委聘一個合資格承辦商作為玻璃管理承辦商,負責收集廢飲品玻璃樽。然而計劃推出後,坊間反應不一,認為政府所收取的一元,不能直接提供誘因予生產商推廣回收,也會推高低價玻璃酒類的售價,消費者也沒有誘因回收,甚至也不知道產品價格提高與政府「推廣」回收的關係。

政府又計劃公開招標,由單一承辦商負責回收。坊間一直有不同組織參與玻璃回收的業務,包括香港泥頭車司機協會的「玻璃再生璀璨」計劃、匡智會的「玻璃樽回收行動」、香港酒店業協會的「酒店業玻璃樽回收計劃」、沙田居民協會的「沙田玻璃顯生輝」計劃和在東九龍公共屋邨推行的「玻璃樽源頭分類試驗計劃」。可是,香港的玻璃樽回收率一直偏低,在二零一一年只有四千八百公噸(5%)。回收商便直言目前仍處於「開荒」階段,根本難以找到單一承辦商處理。回收商表示目前市場回收誘因低,回收後的製成品價值低,回收制度不成熟,認為提高回收率的關鍵在於教育。

玻璃再造磚出路少

文:劉劍玲、吳國偉

早前到火炭工業區參觀cultian FEST展覽「介入──遊走於主動與被動之間」,並參與座談會「匍匐前行──基督徒與創作人的身份定位、矛盾與前設」,聽到淋漓、淋浪和其他講者的分享。如果有堂會容納不了淋漓、淋浪的畫作,那並不是因為教會先天地與藝術絕緣,而是因為淋漓、淋浪的畫作,呈現著基層解放的美,恰恰與堂會的中產意識背道而馳。

紙皮人
〈紙皮人〉

板間人
〈板間人〉

限制查冊 無良僱主隱形

(獨媒特約報導)根據《公司條例》的最新修訂,公眾由現時可查閱公司董事的完整身份證號碼及住址資料(俗稱查冊),變成日後只能查閱部份身份證號碼,新例又容許公司董事以申報通訊地址來取代住址。修例引起各方不滿,而新聞界早於一月間已召集接近二千名新聞工作者聯署,要求政府撤回有關修訂條例。有消息指政府最近考慮作出讓步,豁免報章、電視台、電台、網上媒體等新聞機構從業員的查冊限制;公眾亦可透過查冊取得董事部份住址及身份證號碼。然而,為勞工服務的團體仍堅持要政府撤回惡法,認為限制公司查冊會令無良僱主透過有限公司隱藏身份,令基層工友更難追討欠薪。幾個勞工團體,包括職工盟、街工、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於昨天早上到政府總部抗議,要求撤回惡法的聲明暫時已有27個團體聯署。

示威人士表示,現時的《公司條例》對被無良僱主欺壓的工友有很大的幫助,以在場的郭女士(北區就業問題關注組代表)為例,郭幾個月前因為清潔工作受傷嚴重需要休假,事後老闆一直拖欠薪金,並要求郭女士自願離職才會出糧。郭表示當時自己既憤怒又無奈。在此情況,郭就是透過查冊得到僱主資料,才能夠向勞資審判處申請追討賠償。

P2060109

(獨媒特約報導)就著嶺南大學因為把勞工服務外判給其他公司而引致工友受到不合理的對待所產生的問題,(工程部)工友、資方(外判商)、校方三方在二月六日於校園內進行了一場公開會議,由嶺南大學學生會促成,歷時三個多小時,有數十同學到場以示支持工友爭取其合理的待遇。接近尾聲,三名工友向資方遞上辭職信,如今嶺南大學工程部的工友就僅僅剩下四位。校方最後也承諾會就著工友的訴求出「九成力」來與資方商談。

大家有沒想過暢飲完的酒樽,命運會如何呢?除了把它送去快要爆滿的堆填區外,還有沒有其他選擇?

香港每日有接近四百公噸玻璃被棄,但回收率只有百分之五。把回收的玻璃再造又會否能再接收更多的玻璃呢?
而政府最近就提出向玻璃樽徵費,並開始進行咨詢。稅收稱會去補貼回收業收集玻璃樽用於本地循環再造既營運費用。政府為何有此構思呢?而這一個方法又會否真正解決過多玻璃不能回收再造的問題呢?

本短片由 inmediahk.net 製作,以 Creative Commons「共享創意」授權 - 引用出處及非商業性。公民獨立影像製作,需要大家的支持,請捐款支持「獨立媒體(香港)」 http://inmediahk.org/support-us/

photo

(獨媒特約報導)左翼21最近與多間大專院校合作舉辦了工人週,透過各個活動探討不同的勞工議題。在2月5日在理工大學進行《你老闆絕不告訴你的真相》系列之「社工 / 教育 - 春風化雨還是維穩工具?」的講座上,吸引了不少業界人士和學生參與。講座透過討論新自由主義對香港社會工作及教育有甚麼控制及改變、這些同工和服務受眾受到多大程度的影響及面對這些情況下,社工和教師會否繼續他們的任務三方面,思考討社工和教師在社會上到底是幫助弱小、春風化雨的神聖職業,還是一個為權貴服務的維穩工具。大會先邀請了兩位社福教代表,謝世傑和林致良分享他們對於行業的主見和隱憂。兩位講員同時認為社工在香港追隨的新自由主義的情況下,社會服務愈漸商品化,令本來是春風化雨的工作,變成了維穩的工具 ,受政府操控。

20130207_社民連四一遊行被控記招
(左起)民陣召集人孔令瑜、 社民連成員馬雲祺、黃浩銘、社民連副主席吳文遠、社民連主席梁國雄

香港的政治運動長久以來由泛民跟親共兩大集團壟斷,直至最近有別於兩者的第三勢力的「香港自治運動」出現,直斥民主派為「大中華膠」。坊間沒有對此詞嚴謹的定義,以筆者有限的認知,「大中華膠」最接近意思應為有中國國族主義情感的香港人。其實泛民和親共都是「大中華膠」,親共者效忠於中國共產黨,而泛民則是效忠於中國文化歷史的國族情感。兩者都有中華情結相信毋用置疑。

何謂中華情結?
然而自治派對於中華情結的解釋似乎過於單一。泛民和親共兩者都有中華情結,但不致相同。民主派成形於八十年代《中英聯合聲明》後打出的「民主回歸」旗號。在國族身份上,民主派承認中國為其「祖國」的原則,不過「民主回歸」潛台詞亦為「民主抗共」,他們雖然贊成「回歸中國」,但對大陸的一套制度不以為然。他們爭取於香港實行民主,才可以保存香港有別於大陸獨特生活方式。這種「高度自治」的想法,其實跟今天的陳雲《香港城邦論》中的港人身份沒有多大差別。

中華情結對香港是利是弊?

IMG_6854
林生林太出席分享會,直言在外餵哺母乳一半也不容易。

(獨媒特約報導)一眾香港媽媽因奶粉荒,為自己小朋友東奔西跑時,有媽媽近日在馬寶寶社區農場舉辦名為「Bella 姨姨『Oh Yes! It's Free!! 』免費母乳(經驗)分享會」。這位Bella媽媽育有兩個兒子,現時仍以母乳餵哺15個月大的幼子朗朗。舉辦這個分享會,她只想告訴大家母乳就是孩子最好的食物,為何還要四出找奶粉呢?有些媽媽因各種困難放棄餵哺母乳,她希望透過分享會,交流餵哺母乳的正確方法,互相支援。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849
  •  2850
  •  2851
  •  2852
  • 2853
  •  2854
  •  2855
  •  2856
  •  2857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