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主場之後,還剩甚麼

今天《主場新聞》停止運作,在一連串與傳媒有關的事件簿上又添一宗。如果港視、DBC、劉進圖等等都曾經讓你為香港言論自由添一份憂慮。那麼,這宗網絡新聞,更該讓人思考,到底傳媒與言論自由的危機根源是甚麼。在這件事和網絡的回應,我有幾個擔憂。

1. 網絡媒體的營運:像DBC事件一樣,有些人會否認這是政治事件,本質而言,網絡媒體的經濟從來的讓人擔憂的。以網台為例,大規模以 D100、謎米、熱血;中型如 Ragazine;小型如敝小頻道三師會,大有大到幾百萬搞,小有小至一部 iBook Air,各取所需,但同樣艱苦經營。而同是網絡評論平台,《主場》在規模上是最大的,人流也最多。他們沒有像其他網媒出廣告,反而是與其他大機構合作,像插入式廣告般提供企業相關的資訊。

(按:這篇訪問,原想在主場新聞刊出。在打好的一剎,身後友人突然驚呼:「主場結束了。」我原以為是惡作劇。證實之後,震驚﹑難過得無以復加。當然主場結束,不代表我們不能夠再發聲。相反,我們必須更相信自己的力量。不管是以巴問題,是香港政改問題,我們都要用比平時更多的力量去呼喊。)

執筆之際,加沙的死亡人數已經上升至超過800人,當中有200人是孩子,至少七﹑八成是平民。在美國和以色列控制國際主流媒體之時,巴勒斯坦卻在新媒體和社交媒體的戰場中勝了一仗。一張張巴勒斯坦孩子的血腥照片,見證世上其中一次最持久的非法佔領,為人類整體平添了多少難以平反的不義。

身在遙遠的東亞小島,是否代表只能束手搖頭嘆息,感慨世界和平只是烏托邦式理想?書展期間,由在港巴勒斯坦人和其他反對以色列侵略的不同國籍在港人士成立的組織「Friends of Palestine in Hong Kong」(香港巴勒斯坦之友)則在灣仔天橋拉起橫額,嘗試向香港人訴說主流媒體外的巴勒斯坦真像。這個星期天下午,組織將首次發起遊行,呼籲香港人加入,從灣仔步行至以色列大使館抗議:「沒有國際壓力,以色列會繼續為所欲為。即使遠在香港,我們都有道德責任阻止屠殺。」

原刊於主場新聞首頁及面書專頁。

給關心主場新聞的人:

各位,主場新聞今天要結束了!

辦主場新聞是出於簡單信念,「為香港做點事」,推動社會前進,同時希望像美國Huffington Post一樣,創造一個成功的媒體生意,打開新局面。

「為香港做點事」,背後沒什麼偉大使命,只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儘量關心社會,做一個正常公民應做的事。我生於1964年,今年50歲,趕上嬰兒潮最後一班車,受惠香港八九十年代經濟起飛,把握了向上流動力的機會,就如普通香港人,年青時埋首事業,到略有小成,想利用自己商界的經驗、人脈及知識,走向社會。

我恐懼

原來今天的香港已經變了,做一個正常公民、做一個正常媒體、為社會做一點正當的事,實在不容易,甚至感到恐懼 — 不是陌生,而是恐懼。由於當前政治鬥爭氣氛令人極度不安,多位民主派人士,被跟蹤、被抹黑、被翻舊賬,一股白色恐怖氛圍在社會瀰漫,我亦感覺到這種壓力。還有,作為一個經常往返內地公幹的商人,我得承認,每次過境都會提心吊膽,但這是我過分疑神疑鬼嗎?那種感覺,根本不可能向外人説得清楚。

圖:蘋果日報

青年拒當樓奴運動是由一眾捍衛青年住屋權利的社會人士,在2011年夏天組成。我們認為房屋乃社會基本必需品,是攸關市民大眾生計和生活質素的關鍵,因此,我們反對將房屋視為可供市場炒賣的商品,並倡議人人有平等的住屋權。

我們以直接行動方式,在政府/立法會會議、公眾論壇、地區諮詢會、大型遊行等場合,向地產商、政府官員、房委會、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等示威抗議和直接對話,促使政府和公眾正視地產霸權問題和青年住屋需要,讓「拒當樓奴」成為一股社會風氣,扭轉社會視房屋為投資商品的價值觀。

今天(7月26日)我們到長實嵐山出售會場抗議,因為長實是地產霸權的重要象徵,而且嵐山自本月中展開銷售活動後,賣方不斷作出霸權行為,包括要求買家簽署「無參觀同意書」才可認講、興建呎價高昂但起居空間過於狹小的細單位(而且不設示範單位),削弱住宅物業市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我們強調,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嵐山銷售問題絕非單一事件,而是地產霸權肆虐的結果。地產商為了鞏固壟斷地位,提高利潤率,就會不斷施以欺壓手段,剝奪市民知情權、榨取買家血汗錢,令大眾成為地產商「樓奴」!另外,入票嵐山的投資客佔約兩成半,他們買樓收租,等待出售套利機會。在缺乏租務管制下,投資者任意加租和迫遷租客,增大回報,加劇房地產泡沫,卻將風險轉嫁予租客。

圖片一來源

執筆之際,僅是廿分鐘內,已傳出兩次空襲警報,連日來,哈馬斯的火箭炮如雨落下以色列大地。以巴戰爭已進入第十八日,空襲警報,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但每次從密封的防空房走出來的一刻,總是餘悸猶存。對於一個泛和平主義者來說,見到令人觸目驚心的死亡人數天天增加,難掩哀傷之情。複雜的以巴問題,於生活在以色列的人,為求較中肯和客觀了解以巴問題,要從以色列本土、阿拉伯世界、歐美等十多份報章中,才能歸納出粗略的結論。畢竟以巴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要追溯歷史的恩恩怨怨。

哈馬斯以無辜的平民百姓做人肉盾牌

從以色列的角度,這次「保衛邊陲軍事行動」(Protective Edge Operation)純粹為防衛而戰,為保護八百多萬人民的性命,出兵加沙是責無旁貸,並非傳媒所「抹黑」,以軍出兵進攻加沙。從七月八日起,加沙已失去八百多條生命下,導致五千多人受傷,這場悲劇全歸咎於哈馬斯以無辜的平民百姓做人肉盾牌。按以軍的思維是:以色列用防禦軍事系統、防空洞保護人民;哈馬斯利用人民的生命作為擋箭牌,守護軍火(如圖片一)。基於這套思考模式,以軍轟炸平民實在所難免,甚至合情合理。

圖:澳門青年動力

澳門民主派三個小團體,打算在特首選舉前後舉辦民間公投,了解市民對特首候選人的取態,與小圈子選舉結果是否一致。本來以澳門市民的政治冷感度、小團體的有限資源、以及主流傳媒不同程度的自我審查,民間公投難以吸引澳門大眾的注意。然而,一石激起千重浪,特首辦及中聯辦分別發出聲明,直指公投非法無效,建制派人士隨著指揮棒群起攻之,民政總署又拒絕主辦團體申請公眾地方作投票站之用。突然間,「民間公投」四個字,充斥在澳門主流媒體、社交平台、以至國際大報之上,平白為民間公投免費宣傳。

文:哲廬

在剛過去的七月七日以及七月九日,新澳門學社順利選出新一屆理、監事會成員及正、副理事長等職務負責人。其中,「反離補」運動發起人之一、學社成員蘇嘉豪順利當選成為學社新任理事長。

作為一個已經立足於澳門廿二年的政團,蘇嘉豪的當選,會令學社帶來什麼的改變?而面對學社內外的各種危機,他又如何去解決?本週專題,論盡媒體邀請到蘇嘉豪,為我們評論學社過往的工作表現,對學社內部矛盾的看法,以及談論學社未來的工作目標及方向。

工作目標:承襲過往經驗 面向群眾

對於學社過往的工作評價,蘇嘉豪表示,學社成立了廿二年,一直以來都是由議員「單打獨鬥」的形式去工作。但學社在周庭希擔任理事長的四年間(二零一零年至二零一四年),開展了不少新的工作,如新媒體、與國際組織合作推動社會議題等,令到更多人認識學社及其工作。他亦表示,過往沒有太多人關注學社換屆選舉,但今次的換屆卻吸引到很多市民及傳媒關注,這也表示有很多人關注學社未來的動向。

而對於未來的工作目標,蘇嘉豪認為,除了要繼續承接以往的工作外,首要的目標是要將學社組織嚴謹化。他指出,學社現時的組織過於寬鬆,而為了令學社立足在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路向上,必須要確立好人事的分工以及角色的定位,這樣才會令未來的工作效率事半功倍。

早兩天看了科幻片 Under the Skin (註一),之前沒有參考過影評或有關資料,以為是一部像 Species 那樣講外星美女獵殺地球男人的電影,誰知並不是荷里活式不用動腦筋的娛樂片;雖然的確是講外星美女獵殺地球男人,但全片氣氛沉重,影像攝人,節奏不緩不急,細節和整體都有很多刺激人思考的地方。導演 Jonathan Glazer 的其他電影我沒看過,但這一部已足見他功力不弱;Scarlett Johansson 演外星美女亦深刻細緻(以下稱這角色為 'Scarlett'),很有層次感,不只是徒具一張漂亮的臉孔。總之,全片令我喜出望外;以下我會盡量不透露劇情,討論三個思考點。

皮囊與內心

人類吃其他動物,但有「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時候,而人類之間是一個複雜的感情世界;這世界雖有醜惡的一面,不過,美善之處也不少。片中除了 Scarlett,還有其他外星人,他們看來都毫無感情,視獵物為物而已,殺人不動容,見死不救,相互之間的活動也不似有感情成份。

圖:團體在古蹟辦門外示威

(獨媒特約報導)捍衛宋朝遺址行動組不滿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在未有完整的保育方案下,仍容許港鐵沙中線土瓜灣站工地復工。行動組五名代表今日進行示威表達不滿,在古蹟辦門口掛起橫額,高叫口號「殘缺機制,文物災難」,並仿照唐代皇帝撰寫敕書,批評古諮會主席林筱魯、考古人員劉文鎖、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及港鐵以利益為先,毀壞文物遺產,譴責古蹟辦監管不力,沒有盡責保護古蹟。

捍衛宋朝遺址行動質疑劉文鎖沒有大型考古工作經驗,而且同時要兼顧在內地教學、研究和考古三項工作,無法勝任土瓜灣站的考古工作,要求古蹟辦撤銷劉文鎖的考古牌照,並公開其出勤紀錄讓市民參考。行動組成員鄭卓宏指「古蹟唔等得」,怕等考古報告出爐之時,古蹟群已被破壞,不能挽救,目前有必要聘任其他考古人士加快考古工作,同時要求港鐵在未有保育方案前全面停工。

質疑古蹟辦標準不一

原圖見

不知從何時開始,香港政治生態中出現了一種「挾持人質」的政治鬥爭手法……

例如在早前六、七月的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政府故意將部分沒有甚麼爭議性的民生撥款項目,例如是瑪麗醫院重建工程和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放在較有爭議性的撥款項目之後,企圖將香港人,特別是弱勢群體當成人質。利用輿論壓力,威脅立法會議員盡快通過一些較有爭議性的撥款項目,例如是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前期撥款和「三堆一爐」撥款。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609
  •  2610
  •  2611
  •  2612
  • 2613
  •  2614
  •  2615
  •  2616
  •  2617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