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島巴比龍──海洋公園海豚研究中心](/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從3月29日到5月5日為「海洋公園高清動物月」,海洋公園以「教人類BB,愛動物BB」為主題,展示各種動物的成長過程。為使公眾深入了解海洋公園在海洋哺乳類動物的工作及成就,公園首次大規模開放海豚研究中心,只要捐出港幣30元正便可以體驗多個幕後工作。探望「被困公園扮開心」的生物?為何我們要付錢近距離接觸大型海洋生物呢?目的何在?可能只是為了少少娛樂而犧牲動物自由,本文將會帶出幾項討論,包括對圈養海豚作研究是否洽當、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如何運作、籌款活動開支驚人但對研究豪無作為,以及「海洋公園高清動物月」某些歪理。
「魔鬼島巴比龍」一樣的海豚研究中心
從2004年開始,香港海洋公園連結新加坡國立大學,分辦海豚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海豚繁殖及護理海洋公園內的海豚。海豚研究中心設有6個水池,飼養9條海豚。研究員每日為海豚進行身體檢查、口腔護理及抽血檢驗等研究。最近針對研究海豚的聽覺,教導海豚利用聲波辨認不同形狀的模型,此項研究有助於改進雷達和聲納科技。透過研究的確可以讓人類了解海豚多一點,但為何要將牠們困在中心研究?幾年後會否將牠們放回大海重獲自由呢?或是將牠困至終老?「被困的海豚研究成果」會否等同「野生海豚研究成果」嗎?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將囚犯作研究一樣,海洋公園只不過是另一個「魔鬼島巴比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