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政治為藝術服務

沉醉於那失去了的童年

「有些東西比童年更重要。」卡夫卡這句說話的重點,在於那必要的含混。所以去問:「哪甚麼比童年更重要呢?」其實捉錯用神。因為就算舉出甚麼例子,和「童年」去比重要性,明顯地這個比較本身就是謊謬的。但這句話正反映出這時代的童稚化——「孩童」作為一個比喻,己經去到星球性的級數。先不提社會上(尤其是西方社會)對孩童的嚴密保護,去到地球被當成為一個孩童般看護;又提倡專業化去為職業本身建立保障;又有慈善團體去幫助弱勢……再例如本文的主角——(表演)藝術,左資助右資助,前一個藝術團體,後一個支援小組,意像就跟一個穿尿布未斷奶的小兒沒兩樣。我們找不到有甚麼比童年更重要,正正就是問題本身,因為我們置身在一個全球性的育嬰室裡面。
非政府組織和非牟利團體,不斷要幫助所謂的弱勢,所謂撇開意識形態的問題,去解決目前「更貼身」的問題。用日常的話說,就是:「不用想太多,只管去做就找到答案」這種所謂面對現實的態度,正是迴避現實中的大問題的最佳方法。真正要問的問題是,為甚麼經過那麼資助,攪那麼多講座和研討會,藝術景觀還是跟以往差不多?

Laibach

2009年1月10日,天寒,早上八時,立法會門外。數百教徒與十餘同志在對峙。地鐵站下,彷如六四集會或七一遊行,人們圍成一個個圈等朋友到來集會,舉起各式標語,反對家庭暴力條例涵括同性同居者。

十多個同志打扮成因家暴而死的受者,躺在冰冷的地下,蓋上白布,要求家庭暴力條例修訂要包括同性同居者。耳畔傳來的是不停的謾罵:「同志咪扮野!」同性戀者何曾扮過野?實實在在全身被打遍,找不到社會政策支持,也就找不到社福機構去求援,才是同性戀人不受家庭暴力條例保障下的真相吧?

作者︰洛謀、袁智仁 社區文化關注成員

筆者參加了去年12 月由市區重建局舉辦,號稱「邁向更新3.0」的「市區更新的模式與挑戰──亞洲經驗分享」研討會。筆者知悉,這場研討會是市建局委託香港大學羅致光博士團隊為「市區重建策略」檢討所做的市區更新政策研究的一部分;被邀請而來的亞洲其他地方專家、學者,是羅博士團隊做考察時的其中主要資訊提供者,而這份研究報告則會影響「市區重建策略」的檢討。當筆者參加完研討會後,卻以為自己去了「東亞寮仔部大會」。

講者之中,除了台北講者較多談及台北的都市更新脈絡、社區營造、社區參與規劃的方法與法規外,其他的講者多是從由上而下的行政角度,講如何「處理」舊樓,談論拆遷多於其他的都市更新方法。

中國︰拆遷迎「盛事」

這次來香港主講,中國大陸市區更新的經驗,分別有上海同濟大學的鄭時齡院士和廣州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公室(簡稱「拆遷辦」)主任、房地產經濟師劉志偉先生。上海將於2010 年舉行世界博覽會,而廣州亦會於同年舉辦亞運會,都是拆遷的重災區,鄭院士和劉主任的演講中都不時點出盛事對城市更新的重要。

譯文:為何以色列人變得麻木﹝加沙系列﹞

原圖見

譯自英國衛報零九年一月十一日報道,原題為"Why Israel's war is driven by fear"

加沙戰火不息,世界各地都爆發反以軍行動的示威。但當以色列繼續擴大軍事行動,國內對這種野心策略的支持亦愈來愈多,對巴勒斯坦人的同情反而愈來愈少。而且,隨着大選臨近,政治立場亦變得更強硬。

起來!起來!起來! 在最樂觀的時候被逼發出最後的Complain!Complain!Complain!

落手做事就說話大聲的政客

「香港人最叻就是complain,complain,complain,要身體力行嘛。」這句想當然是董太的名言。話本身其實沒有錯,還總結了一般社運人仕對一般投訴者的態度。但說話出自她的口中,尤其難聽。董太應該花時間想想,為甚麼自己說對了,還是讓人覺得口臭?

曾蔭權在宣讀零九年的施政報告時,被黃毓民議員用一蕉擲向他抗議生果金金額不足,還大罵他愧對長者。曾特首一向注重公眾形象,面對黃議員的激烈投訴他面不改容。他清楚一個政府管員一定要披上一個「好僕人」的形象(他戴煲呔令人聯想到英國的管家)。一個政府,若果他想自己的權力在實際上有效用,就不會投訴自己的人民。並且會不斷接納投訴,並修改政策,希望解決問題,就算問題未能解決,都希望改善方案能夠在任期之內不會令制度塌下來。曾蔭權雖被罵被掟蕉,但他沒有大聲回罵。

兩個時期最明顯的比對是,曾太並沒有替他丈夫回罵黃毓民。丈夫被如此輕蔑,曾夫人從未就事件在傳媒上發表任何言論,明顯地是因為她的位置不便說任何話。董太太站在管治者(夫人)的立場,說人投訴太多,不是話本身有錯,而是站的位置錯了。投訴要成立,就要站在邊緣弱勢的位置(但反過來看,你的投訴一成立,就肯定了管治機構的強勢和中心位置)。

《男人與狗》﹕哀矜勿喜

自2005年始,本地年輕作家葉愛蓮開始構思,並於網上發表「情慾小小說」系列。2006年8月,作者開始每週為《成報》副刊選寫小說一篇,篇幅甚短,字數大多不多於1200字,屬於「情慾小小說」系列,欄目名為「男人與狗」,跟近日作者出版的小說集同名。

在湯禎兆的一篇葉愛蓮訪談中,作者這樣解釋了創作這一系列情慾小小說的由來﹕「坐在辦公室裡等出糧的日子,總是在盤算有什麼東西想買。讀著自己所愛的人的blog ,看著被貼出來的陌生女子而心生怨恨。在做完愛後仍然感到不滿足。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沒找著。欲望總是很複雜的事情。大腦內的種種化學反應叫我們很想要。在我而言『情慾』不可能是單純的『性欲』。我寫的情慾小說,有時不過是借題發揮。我不過想寫女人的欲望。就這麼簡單。」(見《誠品好讀》第63期(2006年3月),頁8) 簡言之,《男人與狗》所要書寫的,是「情慾」,即「很想很想得到某事某物。」(《男人與狗》,頁137)

《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首輪諮詢將於一月三十一號結束,雖然這份文件的建議很荒謬,當中對私人空間和自由的監控與侵擾(如把點對點溝通納入公眾範疇,以作審裁)與國內的數據扣查和防火牆可說互相輝映,希望大家能花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回應這個諮詢文件,以捍衞我們的自由空間。大家也可以參考這網站和反查禁專題裡推介的站外文章。

負責這次諮詢的保守基督徒副局長蘇錦樑,表示政府的立場開放,所有建議由民間決定,因為民間團體的壓力,本來小圈的焦點諮詢被迫開放了,而鼓吹查禁的基督教團體和保守的家長團體,轉移於公眾論壇中施壓。沙田的那場諮詢會,在黃成智、鄭家富(因宗教立場阻止家暴條例保護同志家庭的兩位泛民議員)和靠針對新移民和青年、以「強制驗尿」等右翼民粹策略上位的劉江華的動員下,以家長之名,力推互聯網過濾機制。此外,從基督徒朋友聽說,自十二月底以來,很多教會教牧,在講道時均提出要以既有的淫審制分級,引至互聯網,否則香港會變成舊約聖經中所說的索多瑪與蛾摩拉,被上帝懲罰,有些言論更直指愛滋病是上帝的怒火的先兆。

當家暴保障同志會將令大學畢業生「成為性奴」- 記100109家暴聽證會

這是我的主觀紀錄

如果家庭暴力條例保障同性伴侶,就會引致更多大學畢業生失業時成為「養鴨一族」(男性性工作者),愛滋病上升,然後變性、易服人士都會出來爭取權益。

這是那門子的邏輯?卻正正出現在昨天的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上。如果你曾經切切實實面對家庭暴力,明明白白了解甚麼是家庭暴力;如果你像我,曾經面對同性伴侶家庭暴力赤裸裸發生在你眼前,而你是那麼無能為力(因為社會不接受社工不懂處理),面對如斯歪理,你會如我般,氣憤難平!

立法會門外
這一天早上0800,氣溫只有九度,立法會門外,聚集了過百反對者,就像你身處08年秋天的美國,為公投第八號Prop.8即禁制同性婚姻搏命,可是今天明明在討論的是家庭暴力。伙伴們聚頭都說中環站內站滿了拿著示威牌的人,有老的有年青的。

消失中的市區祭祖大典: 汾陽郭氏祭祖

(謝謝安的照片提供)

剛過去的兩天(農曆十二月十一和十二日, 2009年1月6至7日)汾陽郭氏祭祖在九龍城亞皆老街遊樂場舉行。在網上聽說這是香港少有的市區同一姓氏祭祖儀式, 這跟以往在觀塘一帶”鶴佬人”、”潮州人”等整個族群的民間節日很不同, 因此特別前來看一下並稍作紀錄。

顧名思義
當初以為汾陽是一個地方名, 原來汾陽是郭氏家族太祖在宋朝被冊封為王的稱號, 之後便一代一代(他們稱之為一世、二世, 諸如此類)傳下去。

郭汾陽太祖並不是一開始便落居潮州, 相傳由中原一帶, 流徏到福建, 最後到潮州。聽說太祖當初有四房人, 那麼多年下來, 粗略估計共二十多三十萬人。現時郭氏族人很多仍留在潮州, 近一世紀, 亦有部份流徏到香港, 東南亞, 加拿大等各地, 但當中以移居東南亞為多。

無論是哪個地方, 他們郭氏族群都是在農曆十二月十一和十二日舉行祭祖儀式。事實上他們在汕頭的故鄉汾陽王祖墳周邊的四個山頭, 每年仍有十多個村落做做祭祀儀式, 真的不可說不具規模。

IMGP6265

昨天一日跑三場示威,但我不是職業示威者,沒有人是職業示威者,只是有些事情,你不能容忍自己沉默。那三件事,大概就總結了上星期編輯部最重要的議題。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987
  •  2988
  •  2989
  •  2990
  • 2991
  •  2992
  •  2993
  •  2994
  •  2995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