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民間記者會堅持五大訴求 斥林鄭撤回修例「太遲、太少、完全冇用」

(獨媒特約報導)特首林鄭月娥今日傍晚透過錄影片段,宣布在立法會復會後,動議撤回《逃犯條例》修訂。民間記者會晚上作出回應,批評林鄭月娥於反送中運動發生三個月後才作出回應是「太遲、太少、完全冇用」,重申「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必須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警方濫暴,並希望港人能繼續堅持,聯手對抗暴政。

羅先生在發言開始時,引用烏克蘭革命記錄片《凜烈寒冬》中的一句:「如果我們接受政府的條件,我們死去的朋友是不會原諒我們的」。他指特首林鄭月娥已錯過回應訴求的最佳時機,單單撤回修例並不能填補港人這三個月的淚,批評林鄭於7月初指「壽終正寢」等同「撤回」的言論是「講大話」,指今日可見林鄭有權撤回修例,毋須經過既定程序。

IMG_7448-2
羅先生

林鄭月娥正式撤回送中惡法 堅拒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獨媒特約報導)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晚上發表電視講話,宣佈正式撤回《逃犯條例》修訂,但拒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撤回暴動定性和拒絕檢控和釋放所有被捕人士。在電視講話的末段,林鄭月娥更強調,當局會對所有暴力和違法行為嚴正執法。

林鄭月娥表示,香港在這兩個多月變得陌生,暴力衝突造成市民、警察和記者受傷,港鐵和機場遭惡意破壞,從而造成混亂,旅客不願來港經商和旅遊,令港人感動震驚和傷心。

在講話中,林鄭逐一回應五大訴求,但態度依然強硬。她重申,當局在6月15日已宣布暫援及停止所有修例工作。林鄭月娥明確拒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稱應按目前既定機制即監警會處理,不應另設獨立調委員會。她表示,監警會將詳細審視6月9日的公眾活動,而7月21日在元朗站發生的事件亦會是其中一個重點,將重組事實和評估警方處理手法。

林鄭又表示,法律程序上不存在暴動定性,律政司是按法律及檢控守則處理,表明拒絕撤回6月12日的「暴動」定性。

對於五大訴求中要求停止檢控及釋放被捕人士,林鄭認為法治社會不能接受這個要求,律政司的起訴和檢控工作不受任何干預,否則有違法治精神。對於爭取真普選,她只簡單回應稱,必須在法理的基礎、平和及互信的氛圍下進行,不然將會更撕裂。

太子站內拖行被捕傷者 警辯稱「驚有人嚟搶犯」

(獨媒特約報導)警察昨晚在港鐵太子站內拘捕時,6名警員大力壓住一名年輕人,令他疑一度昏迷,期間更作拖行。在下午的例行記者會上,多名記者質問是否使用過度暴力,警察公共關係科高級警司江永祥回應表示,拖拉該名被捕傷者是因為有過百人在現場包圍,「驚有人嚟搶犯,(拖拉)係基於安全、保安及傷勢下作平衡。我哋係有多因素考慮。」。

《大公報》記者率先發問,明確問到警察在港鐵太子站內拘捕示威者時,為何要由6人將一名年輕男子壓在地上。江永祥補充稱,該名男子並不是無辜,斥對方被捕期間嘗試逃走,所以使用適當武力制服。他又表示,警察常常處於困難位置,重申十分重視被捕人士的安全和保安,但卻又無從證實自稱救護人員的專業資格,質疑不知道會令傷勢有進展或意外、責任誰屬,所以堅持要召喚救護車來。

江永祥提到,及後欲將傷者移到較安全的地方,以等待醫護人員到場,但有過百人在場喧嘩。他表示,由於無從稽查自稱醫護人員的身分,所以不能貿然打開手扣。江永祥又表示,傷者現時情況穩定,和坊間所說的斷頸並不吻合,又指該名男子登上救護車後亦能回應救護員提問。

警九龍灣登上巴士拘33人 指有賴熱心市民報案

東九龍總區高級警司(行動)傅逸婷

(獨媒特約報導)反送中示威者昨日在包圍旺角警署後,乘坐港鐵到黃大仙作快閃堵路,及後登上前往藍田的42C巴士離開。警察下午舉行例行記者會,東九龍總區高級警司(行動)傅逸婷透露,由於有熱心市民向警察報案,稱有人在巴士上作破壞,遂派出衝鋒隊跟進;最後在九龍塘灣截停該輛巴士。警察最後在巴士上共拘捕了33人,分別遭控告非法集結及藏有攻擊性武器。

傅逸婷提到,經調查後准許11名市民離開,強調因為懷疑巴士上的示威者有攻擊性武器,遂決定要求他們舉起雙手配合調查,「只係短時間,不存在長時間」。

IMG_2581
公共關係科總警司謝振中

別用緊急法令香港淪為數碼極權

反送中運動的示威發酵3個多月,特首和政府完全沒有聆聽訴求,卻包庇警隊失控狂暴、濫權,衝入港鐵車廂無差別攻擊乘客,甚至進入學校對付學生。港澳辦指摘示威者抱着「攬炒」心態,只會痛斥暴徒,卻看不到特首目前的態度,還有香港警察無法無天濫用暴力,才是令香港當前困境無法解決的根源,也正在破壞香港在國際投資者心目中的形象。

斷網方法 難息民憤

繼上星期傳媒有消息流出,指香港特區政府考慮以《緊急情況規例條例》(下稱《緊急法》)進行緊急立法應對當前危機,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日前在記者會上表示政府正在「全面檢視」有什麼法律方法「用得着」,最終目的是「幫助警察執法」。這個說法與昨日特首在行政會議前說正在研究其他法律手段的口徑一致。

特區政府仍未排除以《緊急法》方式處理持續的示威活動,這種取態本身已令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形象受損。

《緊急法》(第241章)列明,行政長官及行政會議認為屬緊急情況時,「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訂立任何他認為合乎公眾利益的規例」,包括對出版及通訊的管制,把市民逮捕、羈留、驅逐及遞解離境,授權進入及搜查市民處所等。

獅子山下街坊落區自救:有不同想法,社區才更好

(獨媒特約報導)家住天馬苑6年,陳俊裕(阿裕)現在每周二和周四,早和晚都會出門到黃大仙上邨擺街站。從天馬苑過去約10至15分鐘腳程,沿路抬望眼都會見到獅子山。名副其實的獅子山下素人,阿裕說,他第一次參與社區營造的經歷,正正是為了自己的家挺身而出。他希望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帶到去黃大仙上邨,現正積極考慮參選黃大仙區議會的龍上選區。

訪問當日,阿裕一身短褲配綠色長袖襯衣的打扮,是他擺街站常見的造型。沒有政黨聯繫,幫忙的多是大學同學和同事。「最多街坊經過街站時問我是誰,有沒有政黨背景。我便自我介紹一下,沒有政黨背景之餘,也會強調我是以一個黃大仙街坊的身份服務街坊。」

37
資料圖片

罵「黑警可恥」即遭警推跌拘捕 區議員李世鴻:繼續堅持講啱嘅嘢

(獨媒特約報導)沙田區議員李世鴻上周日(9月1日)於港鐵大圍站不滿防暴警察截查市民,高聲抗議「黑警暴打市民可恥」,即被多名警員制服,並以涉嫌公眾地方行為不檢拘捕他。他被扣押超過20小時後,獲准保釋候查。

拘捕過程中,李世鴻被警員推倒在地,身上多處留有傷痕。他接受獨媒訪問時表示,即使日後有同樣事情發生,亦會繼續到現場,「堅持講一啲自己覺得啱嘅嘢」,並勉勵大眾在黑暗的日子,更要團結一致對抗暴力,盡力做好,即使失敗亦無悔。

遭多名警員制服 多處受傷

上周日晚上,大批防暴警察於大圍站內外巡查,截查可疑人士。李世鴻到現場查看,發現有一名女士正被兩排防暴警察包圍。他向警員高呼「黑警暴打市民可恥」抗議,隨即被一名白衫警員推向前,並指示多名警員將他制服及拘捕。他指,警員將他推倒至地上,混亂中他感到被警員踢到,眼鏡亦飛脫及損毀。現時他的左手手臂、右手手肘、背部以及右腹均留有傷痕及感到疼痛,須接受推拿紓緩痛楚。

謝振中:難分辨記者及示威者 有假記者阻警行動

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謝振中

(獨媒特約報導)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謝振中指,警方在示威現場難以分辨記者及示威者,呼籲記者不要站在警員與示威者中間,又質疑有人假冒記者,阻礙警方行動,為暴力示威者作掩飾。

警方在今日例行記者會上,展示多張「染傳媒」的記者證。謝振中指,不少警員反映,在現場難以分辨記者及示威者,「好多人穿反光衣」,但未知是否記者;警方亦檢獲多張假記者證,質疑使用的人的意圖。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高級警司李桂華表示,使用假記者證,或干犯行駛虛假文書。

謝振中指警方昨晚在太子制服被捕人士時,記者上前拍攝,期間有超過十人包圍警員,亦有人襲擊警員,警員當時不知道是否有人想搶犯,所以使用胡椒噴劑。謝認為,明顯有人以記者作為掩護,襲擊警務人員。他呼籲記者不要「零距離」站在警員附近,令警員難以執行職務,又指如果記者站在警員與示威者中間,將難以分辨其身份。

大埔追捕學生 警:有人逃跑、有責任追、地面濕滑所以跌親

(獨媒特約報導)大埔連續兩日發生衝突,繼昨日警方派出防暴警察清場後,今早又將身穿校服的學生撲倒在地。在今午警方例行記者會上,警察公共關係科高級警司(媒體聯絡及傳訊)江永祥指,今早約8時收到四宗報稱是大埔一間中學學生家長的報案,指校外有噪音滋擾,警方到場見到校門外有40至50人聚集,有個別人士不是該校學生。江永祥指聚集人士突然逃跑,警員有責任追逐,由於地面濕滑,有警員及聚集人士跌倒,有人受傷送院,警方沒有拘捕任何人。

大埔民主派區議員今日到大埔警署外請願,斥警方亂派防暴入邨,又在今早追捕學生致學生受傷。他們譴責警方向手無寸鐵、和平罷課的學生使用武力,濫用警權威嚇異見。他們認為警方刻意製造恐慌,促請警方克制。

20190903160547_IMG_4601

撐警人士再入侵深水埗區議會 失控叫囂阻討論反送中

(獨媒特約報導)深水埗區議會於今早(9月3日)開會,議程包括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及討論行政長官就《逃犯條例》事件的回應。在會議正式進入議程前,旁聽席有人不停叫囂,會議無法正常進行。區議會主席張永森多次發岀口頭警告,又安排保安請在旁聽席叫囂的人士離開會議室,但保安反被他們質疑請旁聽市民離開的權利,張永森最後宣佈會議中止。但叫囂人士依然不願離開,會議室兩度關閉燈光,但他們更不願離開,待所有區議員、記者和職員全數離開會議室後,他們才願意離開。

自7月以來,多區區議會均曾因旁聽人士騷擾而休會收場。翻查紀錄,領頭叫罵的女士已曾兩次導致區議會會議腰斬,包括7月19日深水埗區議會7月25日北區區議會,該兩次會議均原定討論反送中運動,今日是第三次成功令會議腰斬。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1705
  •  1706
  •  1707
  •  1708
  • 1709
  •  1710
  •  1711
  •  1712
  •  1713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