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撒雅)
文:Roni
鉛水事件爆發,人心惶惶,有家長在會議上激動疾呼:「咁多年,原來飲壞我細路!」在日常生活中,致命的鉛水管,又豈止連接大廈的儲水缸,它更牢牢焊接着孩子的腦袋,透過教育,慢性荼毒思維、蠶食價值觀。
這組鉛水管的雛形,早由古羅馬時代開始便由馬戲團建成,當時的馬戲透過勞役馬匹作娛樂表演,刻意建構一個社會主流價值:羅馬 --- 只有麵包和馬戲才會令人快樂,觀賞動物表演不僅是理所當的生活享受,更是一種樂活態度。其後,馬戲團的發展不再單靠以馴服馬匹為賣點,轉至網羅其他聰慧動物,作為娛樂圖利的工具。
既要香港人願意付鈔買鉛水,也要他們感恩之餘,又要不被察覺,掩飾和巧辯的步驟就不得已變得重要。儼如埋藏石屎下的水管,馬戲團將動物的死亡和虐待真相隱藏,而小孩依舊興高采烈吃著爆米花看老虎跳火圈。隨著十八世紀美國解放黑奴、法國女權的解放,動物權益的倡議始被重視,而近年來似乎始見曙光是,馬戲團式經營的動物漸被唾棄。而對於馬戲團來說,最佳的掩飾莫過於重新包裝,轉型爲動物園 / 主題公園,然後建立一套似是而非的洗腦論述,標榜保育和教育。他們透過豐厚的資源(尤其是財力)在媒體和市場上打輿論戰,搭建一截截的鉛水管直達各孩子的腦袋,進行洗腦,植入錯誤的價值觀:動物是次等族類,可被圈養、可被差使,即使犧牲牠們的自由,甚至生命,不惜代價地成就人本教育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