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DSC03934

(獨媒特約報導2115更新)民陣發起的七一大遊行於下午兩點半在維園出發,今年大會主題為「人民自主,立即普選;佔領中環,蓄勢待發。梁振英下台!」今年的終點亦由政府總部改為中環遮打花園,為明年的佔領中環先作準備。而一如以往多個民間團體及政黨等沿途擺設街站籌募經費,沿途亦不斷有市民加入。

天文台於下午1時15分發出三號強風訊號,但在啟德所舉行的香港巨蛋音樂節亦如期舉行,被指為求維穩,不惜罔顧觀眾的安全。而在下午近五時,人龍在怡和街及銅鑼灣多次被截停;無法前往中環。民陣及巿民均要求警方全面開放六條行車線,但警方沒有正面回應。

羅永生:反思七一的公民文化

十年之前的七月一日,香港爆發了重大的抗爭運動。超過五十萬人在烈日下走上街頭抗議,導致民望低企的特首董建華下台,23條立法擱置。十年之後的今日,特首梁振英的民望也在谷底徘徊,社會上也存在極為躁動不安的氣氛,香港仿佛再次面臨一個鉅變的前夕。

可是,歷史畢竟不是簡單的重複自身。當今香港雖然危險四伏,很多人對政治現狀非常不滿,但是,香港社會再難像十年前一樣,萬眾一心,把矛頭都指向政府。相反地,各種民間的反對力量矛盾重重,意識形態競爭激烈,公民社會也陷於分崩離析的狀態。

十年之前,「七一大遊行」的出現,有如石破天驚,媒體大幅報導和讚頌,成為香港人一份不可磨滅的集體回憶。當時樂觀的情緒,紛紛歌頌香港人創造了典範性的「文明奇蹟」,展現了香港社會自由、多元的公民生活面貌,也有不少文明誇躍香港人示威遊行守秩序、有禮,充滿和平及理性。更有一些論調認為,一年一度舉辦的七一遊行,已經成為香港特有的一種文化奇觀,每年可以招來各地人民前來參加香港的「民主朝聖之旅」。

(獨媒特約報導)今年七一遊行,獨媒將會繼續透過網站、Facebook專頁Twitter進行文字直播,也邀請大家利用 twitter tag #hk71 分享遊行最新訊息。獨媒也會於軒尼詩道及馬師道交界設立街站派發特刊及籌募經費,還有多個民間組織也擺放街站,請大家多多支持。

梁振英民望跌至新低,政改方案遲遲未見。今年六四十五萬人暴雨中迫爆維園。七一雖然風雨飄搖,三號風球正在懸掛,銅鑼灣及灣仔正下暴雨,但仍無阻市民決心。獨媒一如往年,整理了「2013七一上街圖」方便各位參加者。遊行已經在維園開始,大會準備出發。遊行詳情及極端天氣下安排請見民間人權陣線官方網站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2013七一上街圖

DSC03626
圖為編輯所加

颳風了嗎?天文台說,起碼是狂風驟雨。好,那我穿雨衣,雨傘是不管用的了。

廿四年前,早有經驗。那一晚,北京宣佈戒嚴,整夜沒睡好,翌日便跑回港大去,在《學苑》呆了一回,便又離開。其實我沒參加過他們的編務,不是「老鬼」,只是那陣「腷臆誰訴」之感,使我難以獨處。

那時已掛了八號風球,街上沒多少車,離開《學苑》後,上了一輛往中環的小巴,到了在交易廣場地下下車。哪知一走到行人道上,傘便給吹反,人也差點倒地,要讓手掌和膝頭著地,近乎匍匐起來,才能勉強前行。

我已忘記了之前或之後多次在大雨中遊行,只記得曾經讓鞋半沒入泥濘中站在維園草地參加集會,曾經不管水一直在流仍坐在新華社前的皇后大道東,再加那天半蹲伏半匍匐在橫風橫雨的街上,都不過是面向強權的一點點腳步。

社運八方:邊個係斯諾登嘅支持者?

(圖片來自 Facebook: Ngan Piu)

斯諾登離開咗香港,喺香港嘅新聞重點變左特區政府嘅做法會唔會影響中美關係,以及究竟邊個係斯諾登喺香港嘅支持者。中美關係八方唔識講,但斯諾登支持者方面,因為近水樓台,都八到啲野。

又關陳玉峰事?

追呢條新聞嘅媒體分兩類,第一類係親中左派報紙,佢地對何俊仁話係來自北京嘅中間人勸走斯諾登好不滿,因為咁樣影響咗強國形象,搞到連厄瓜多爾都比唔上,所以話係何俊仁同陳玉峰影響斯諾登離港嘅決定。

大公報鬧何俊仁其實都叫做有幾分根據,起碼老何自爆有同斯諾登食 pizza 慶祝生日啦,但拉埋陳玉峰落水就真係估佢唔到!大公報仲強調 Melody 係佔領中環嘅核心人物

71shops

(獨媒特約報導)今年七一,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聯同多個商戶推行購物優惠,甚至刻意於當日下午二時五時七一遊行舉行期間,推行「三小時」優惠。輿論批評指舉為「高級版蛇齋餅糉」,旨在打擊七一遊行。正當支持七一遊行的市民以為,這些參與商戶都是為撐北京而刻意與遊行打對台的梁粉,甚至準備發起杯葛行動時,本網記者親訪深水埗區和油尖旺區大約十間不同類型的參與小商戶,發現沒有任何一間受訪商戶是因為支持梁振英政府而參與計劃,有參與商戶本身支持七一,參加只想爭取曝光,有些則是因為受不了宣傳人員苦纏而填了表格。當記者說明計劃的政治背景後,有商戶感到「被賣豬仔」,並即場把慶委會的海報撕掉。

IMG_8149
圖:近乎一字排開的前北角邨的屏風樓發展模型

(獨媒特約報導)發展商新鴻基已在前北角邨的東面地皮展開搭建工程,該發展計劃,連同北角碼頭巴士總站面積近3公頃,將是北角區最大的單一樓盤。根據發展藍圖,10幢樓高30層一字形排開的建築,勢將產生屏風效應。不過區內大部份建制派議員不單「收貨」,還誤導居民,指發展商設計比起規劃署提出4幢樓的設計大大改善,不會有屏風效應。

文:左翼廢青

公共交通費加價促成了巴西二十年來最大的群眾抗爭在洲際國家盃開幕前夕爆發。即使多名市長已宣布收回公共交通費用加價的決定,但示威未有平息。群眾的訴求已由反加價轉至反貪污、反對花巨資舉辦世界盃、奧運卻沒有足夠資源投放在教育、醫療等民生事業。與同樣在主辦國際足球大賽(世青盃)前面對群眾大型抗爭的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不同,巴西總統羅塞夫(Dilma Rousseff)沒有對示威者採取強硬態度。相反,羅塞夫指示威是民主的體現。即使有示威者越過了所謂「和平理性」的界線,她也沒有藉機抹黑示威者,甚至說行使暴力的示威者只屬少數。

七一帶頭行 單車起革命

(獨媒特約報導)今年參加七一遊行除了步行之外,還可以選擇慢騎單車,或者是推單車,向政府表達對施政不滿。不少人仍未知道今年遊行隊伍會由單車隊開路。為了方便所有熱愛單車的行人和車手人士加入開路大隊,Hong Kong Cycling Alliance 安排了租借單車服務,只要在星期五或之前報名,便能在銅鑼灣取車,在終點站還車。香港單車同盟主席 Martin Turner 接受獨媒記者訪問,講解為甚麼要為遊行開路。

單車可令香港成宜居城市

「踏單車令人健康、快樂。踏單車比坐巴士、地鐵更有彈性、因為不用站站停,比公共交通更快到達目的地。又可以為保護環境出一分力。單車為很多人帶來方便,家庭主婦、送貨的職員。踏單車不需要漂亮、昂貴的服裝,亦不用特別器材,人人都可以參與。已經有越來越多巿民使用單車,我們估計,大約有一百萬人擁有單車,踏單車,其實是生活的一部份。單車可以令香港變成宜居城市。可是政府多年來漠視單車,拒絕承認越來越多巿民喜愛單車,一直把單車排拒在城市的規劃和設計,所以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單車,參加七一,希望可以令梁振英和一眾行政會議成員正視和承認單車。」

梅窩牛牛原地建牛棚,初露曙光!

(獨媒特約報導)大嶼山牛群一直是當地的「原居民」,在大嶼山繁衍生活,然而牠們的生存空間卻因大嶼山近年不斷「大開發」而遭吞噬。農地荒廢、道路擴建、土地發展更是牛隻生存環境日益收窄的主因。大嶼山牛隻被撞死事件時有聽聞,而六月初發生八牛慘死的悲劇後,保護動物團體除了希望盡快追緝元兇外,更再次提出在大嶼山牛群每日必經之地設立牛棚,以控制牠們的遊牧路徑,盡量避免牛隻被迫出馬路使意外頻生。梅窩牛牛之友(FOMC)在六月二十四與地政署開會討論覓地建牛棚一事,幹事麥志豪指總算是為大嶼山牛群保育問題上「踏出了第一步。」

牛牛需要遊牧生活
麥志豪表示,地政署在今次會上與梅窩牛牛之友商討五塊開放空置的政府土地,供予牛隻作為棲息之所。經討論後,梅窩牛牛之友覺得其中一塊官地比較合適作牛棚,因梅窩牛群時常在該地經過。麥志豪指:「牛牛有自己的固定活動路線,外人很難改變其生活習慣。」其他空置地距離牛群活動範圍較遠,技術上難以「教育」牛隻脫離本身的遊牧圈適應新地方。梅窩牛牛之友和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等愛牛團體,一直致力爭取的牛棚是開放式的,建議只在特定路線和特定時段設置牛棚。而開放式牛棚是指牛隻可自由出入,這樣才可兼顧牛群的遊牧特性及健康。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825
  •  2826
  •  2827
  •  2828
  • 2829
  •  2830
  •  2831
  •  2832
  •  2833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