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非一天而成](/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足球在香港的草地上滾動了超過一百年,昔日的「亞洲足球王國」,如今只是亞洲三線球隊,若非二零零九年東亞運奪金,衍生出一個「鳳凰計劃」,相信香港足球只能成為歷史回憶。
然而,三年的「鳳凰計劃」過去,香港超級聯賽亦已於去年上馬,但鳳凰並未有展翅高飛,只是養份較過去充足而已,要見證鳳凰重生,持續支援與支持必不可少,因此延伸出一個名為《力爭上游──萬眾一心》的五年策略計劃。
新計劃內容目標包括制訂教練課程大綱以發展一套一致的足球風格、改善全港球場設施、提升香港代表隊世界排名等,涉及多個軟件及硬件配套項目,有關計劃內容在此不作詳談。
就讓焦點放回現實吧!其實香港地少人多,要發展足球宏圖談何容易,就以場地為例,絕大部份本地球隊與香港足球代替隊都沒有自家訓練場地,只聞樓梯響位於將軍澳的足球訓練中心落成無期,場地安排往往需要與民相爭,場地安排緊拙,訓練時間不足,又豈能提升球員質素呢?
曾經聽聞有球員在康文署球場訓練,時間一到,職員就急不及待把球員趕離球場,試問作為一個香港職業足球員,面對如此情況又情何以堪呢!
錯不在於球員或球會,投身本地足球行業的,大都是有心人。問題在於政府在政策上的錯配。就以場地安排上為例,竟一直安排負責大眾康體設施的康樂文化事務處作對口單位,以非專業應付專業需求,這該是一個荒誕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