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將閒置多時的啟德社區隔離設施,改為「青年驛站」旅舍及青年文化藝術與體育交流空間。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向九龍城區議會提交文件,指正草擬招標文件,年底公開招標,以五年短期租約形式予單一團體營運,團體需自負盈虧。
(獨媒報導)「由治及興」的香港不時甩轆,政界早有傳聞「換官」,被傳「下馬」的官員名單更不止兩人,結果國務院今早率先公布免職消息,楊潤雄和林世雄「無得留低」即時生效。「下馬」原因是什麼、有無更多官員可能烏紗不保?李家超在記者會上一概不答不評論,他多次重申是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判斷未來團隊最合適人選。外媒記者問到,今次免職是否釋出訊息,「愛國者」都會失去工作?李家超指不想有人製造爭議和誤導,澄清所有加入政府工作的都是「愛國者」,感謝他們的工作,但希望社會明白他想在餘下任期「做更多」,強調現時團隊全部符合他的「施政理念」。
由上年開始政界不時流傳「換官」人選,除了楊潤雄和林世雄,因為垃圾收費而鬧出滿城風雨的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以及創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都是盛傳人選;最近因為經濟表現欠佳,部分財金局員的名字亦有被流傳。
(獨媒報導)政府今早公布問責官員人事變動,其中國務院免去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職務,任命羅淑佩接任。現年61歲的楊潤雄在換人消息公佈後於社交媒體發帖文:「謝謝大家關心!天空海闊,踏上人生另一階段。」
根據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提名和建議,國務院今日決定,任命陳美寶為運輸及物流局局長、羅淑佩為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免去林世雄的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楊潤雄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職務。
楊潤雄畢業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加入政府前曾於私人公司任職會計7年。他於1992年11月投身政府政務職系,先後於政務總署、布政司辦公室、運輸科、運輸局,以及工商局任職。他其後亦曾擔任民政事務局首席助理局長及九龍城民政事務專員。
至2006年,楊潤雄獲外派至香港駐雪梨經濟貿易辦事處。他回港後,曾出任食物及衞生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食物),至2012年11月5日就任教育局副局長一職,並多次代替時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出席會議。至2017年7月,楊潤雄獲林鄭月娥賞識,被委任為教育局局長,接替離職的吳克儉。
【獨媒報導】政府問責官員今早突然有變動,國務院今早任命陳美寶為運輸及物流局局長,以及羅淑佩為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免去楊潤雄及林世雄職務。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認為「換人」是出於政府工作需要,指兩局將「孭重飛」,有需要更換兩位「年輕、有幹勁嘅官員」。
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今早表示歡迎任命,大讚兩人非常熟悉所屬的政策範疇,「做嘢好積極主動有擔當」,形容是「好消息」。她認為接任的羅淑佩做事有新意:「譬如佢打擊(公屋)富戶都好有成績,我哋覺得佢好適合。」至於曾任運輸署署長及運物局常秘的陳美寶,葉劉就指對方處理鐵路及工程事務非常好。
被問到政府在任期內換人的迫切性,葉劉認為過去政府亦有試過任內換人,認為今次是出於工作需要,強調兩局「孭重飛」,文化、體育及旅遊均是本屆政府施政重點,物流、航運及運輸都與香港經濟增長有關,「所以換兩位年輕有幹勁嘅官員係好好。當然作為一位女性前政務官,我哋有女同事獲得躍升。」
葉劉亦感謝楊潤雄及林世雄過去兩年多的貢獻,但就不願評論兩人的表現,只稱「佢哋都好辛苦,好多嘢做」。
【獨媒報導】內地成行成市的夜市擺攤,一直是不少零售飲食業界渴望「抄考」的對象。工聯會郭偉強在書面質詢提出發展「攤販經濟」,稱小販排檔區是「打卡勝地」和香港「旅遊名片」,不過食環署卻多從規管角度執法,他問到當局會否多以文化旅遊、經濟和市民創業的角度制訂有利攤販發展的政策。文體旅局表示「香港無處不旅遊,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旅遊景點」,現有規管小販的機制,在平衡各方考慮下,相信可吸引旅客光顧。
郭偉強提出書面質詢,提及食環署多從規管執法,較少從文化特色、市民創業、旅遊等角度顧及「攤販經濟」,建議政府推出新的小販發牌計畫為市民提供創業機會,亦認為現時食環署以驅趕的方式處理小販阻街的投訴極不利於營商。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回覆交代規管背後原意,指香港人口密集,持牌流動小販在人流暢旺的街頭擺賣可能會造成阻塞和環境滋擾,甚至帶來衞生和火警的風險。食環署執法時既要平衡小販的營運需要,亦顧及其他街道使用者以至附近居民的權利。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 謝展寰
【獨媒報導】為旁聽常客的24歲輕度智障男子,涉今年六四與其姨婆到銅鑼灣,期間姨婆叫「支持國安法」口號,警方將她與記者分隔時,被告涉掌摑兩名警務人員。被告另涉於今年9月在高院送囚車時,拒絕出示身份證,並掌摑警員。其中兩名受襲警員沒有獲發病假。被告今(4日)在東區裁判法院承認三項襲警罪,被主任裁判官蘇文隆判囚10星期。
被告霍遜彥(24歲,無業)承認三項襲警罪。被告與「姨婆」為旁聽常客,多數人稱呼被告為「肥仔」。辯方大律師早前透露,被告患有輕度智力障礙。蘇官就每罪以8星期監禁為起點,就涉高院事件的兩罪,其中一星期分期。而涉六四事件的一罪,其中一星期與另一案分期。
旁聽師「姨婆」
案情指被告送囚車時拒絕出示身份證 突然掌摑警員
(獨媒報導)我們什麼時候會留意一棵樹?開花的時候?需要遮蔭的時候?「其實可能係佢消失嘅時候。」《見樹又見人:通往深水埗的城市森林》作者之一的蘇國賢這樣說。新書記錄了深水埗鬧市中的綠意——從公園和後山,到路旁的盆栽、窗邊的藤蔓,一一承載著人和植物的共生故事,也反映了社區對植物的需要。
我們每日和樹木擦肩而過,卻未必真正「看見」樹木。另一位作者林若雁說,我們對樹木的存在都太理所當然,直至2018年的超強颱風「山竹」,全港逾六萬棵樹在一夜之間倒塌,公眾不得不看見,原來城市的樹木活得一點也不容易。
書中記錄的樹,有些繼續成長,惟有些已經死去,譬如棚仔去年遭清拆,裡面22棵樹無一倖免,全被斬除;被納入重建範圍的長沙灣兼善里,人去樓空,唐樓天台的小森林也只能自求多福。作者之一的吳芷寧擔心,深水埗重建為多個公園添上變數,未來連看見樹木也不再必然,故希望新書能在重建前引發公眾思考——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有多少樹、種什麼樹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