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Manson Wong
納粹德國之反猶,並非源自猶太人的「特性」,而是基於德國社會自身的問題;同理,香港「光復」行動中出現的「排外/拒中」傾向,也不能歸罪於「陸客」(或「水貨客」)的「特性」,而是植根於政府管治不善、發展速度過速、旅客數量過多、貧富嚴重不均的香港社會脈絡……
有一種說法,認為反水貨客或「光復」新界的連串行動,是「佔領運動」的後續。表面看來,這說法有一點道理,一些「光復」行動的參與者,確實是來自金鐘旺角等佔領區;「光復」行動中,也偶爾可聽到「我要真普選」的口號,亦能看見胡椒噴霧。不過,深入一點分析,卻可看到一幅更為複雜的圖象。
「光復」什麼?
提出「光復」,首先需要理解什麼已被「佔領」。過去幾星期的「光復」行動,矛頭直接指向的,是來自大陸的「水貨客」和「自由行」,隱含的假設是,香港老百姓的生活空間,正逐漸被這些北方來者所「佔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