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鍾健平在中午出席完港台節目《城市論壇》後於銅鑼灣附近被警方拘捕,警察隨即在下午三時半於灣仔警察總部見記者。公共關係科高級警司余鎧均表示,鍾健平因涉嫌組織未經批准的集結而被捕,重申警方一早已反對元朗遊行申請,但申請人堅持組織及參與未經許可的集會及遊行,強調警方並不會姑息。
有記者問及鍾健平如何涉嫌「組織」遊行,余鎧均未有正面回應,僅稱因已作出拘捕不能透露太多,並著記者翻查鍾昨日會見傳媒時的言論。她又指,警方現時已就元朗遊行至少拘捕13人,並發現有市民昨日帶備仿製槍械、鐵枝等攻擊性武器到元朗,質疑示威者並不是希望和平表達意見。
對於今日舉行的遮打花園集會,余鎧均指警方並沒有反對集會的申請,只是禁止中環遊行及後續的中山紀念花園集會,強調市民如參與遊行是違法行為。
對於有速龍小隊被拍到改裝警棍,加上金屬環,余鎧均僅回應警隊有嚴格的裝備指引,但就未有回應涉事警員會否停職。她又否認警方向老人院發射催淚彈,並指網上流傳的片段並不是老人院,強調沒有老人家因吸入氣體而要送院。
(獨媒特約報導)就明日元朗的反送中行動,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見記者,稱如遊行不獲發不反對通知書,遊行將屬非法,籲市民勿以身試法。他雖然承認在上周日元朗西鐵站「暴徒」襲擊市民一事上,警方的處理手法與市民期望有落差,但又稱當日999報案中心3小時內收到24,000個求助電話,籲市民不要濫用熱線。記者追問時,張建宗竟稱當日「大部分都唔係真係打去,而純粹係jam你個台」,令警方無法發揮真正功能。
市民發起明日在元朗舉行反黑大遊行,但警方昨日發出反對通知書,遊行申請人現正進行上訴。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及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下午見記者,張建宗呼籲市民明天不要以身試法。針對明日將有市民到元朗「自由行」,張建宗表示,明白上星期日的元朗恐襲令人髮指和憤慨,但呼籲明日前往元朗時要和平理性表達意見,「必須遠離衝擊」,尤其不要衝擊居民及設施,令長者、婦孺受到嚇。
左起:林進、林家律、關俊笙及伍健偉
(獨媒特約報導)警方昨日拒絕發出不反對通知書,禁止明日舉行的元朗遊行,四名市民關俊生、林家樂、林進和伍健偉今早再接再厲,申請明日在元朗遊行。他們均強調,今次的申請屬於市民自發,再入紙是憂慮在警察拒批不反對通知書下,星期六的情況將會十分混亂。
關俊生表示,今次遊行路線會由元朗西鐵站集合出發,途經鳳祥街、合益街、教育路和水邊圍,最後以朗屏西鐵站為終點;與鍾建平申請的路線接近。遊行時間為下午3時至6時,申請不反對通知書的時間則由中午12時至下午12時59分。
林進表示,申請不反對通知書是希望有較安全的遊行,指假如鍾建平的申請不成功,亦希望能補上。他進一步指出,遊行的糾察人數為30人,又估計會有5萬人參與元朗遊行。
伍健偉則表示,「無咩信心申請成功」,但希望能提供多一個後補方案能獲得不反對通知書。他認為,如果沒有不反對通知書,星期六的元朗遊行將會十分混亂,重申是基於擔心而決定向警方申請和提供意見。
我們是一百多名香港特區政府的政務主任(AO)。
聆聽各個階層聲音、竭盡所能服務市民、守護香港核心價值,皆是我們加入政府的初衷。這個多月來的一連串示威及多次警民衝突的場面,我們與廣大市民同樣感到極度痛心。
政府推行政策,本應以兼聽則明的態度,在社會的不同參與者當中尋求共識。《逃犯條例》此一石,不單擊起前所未見的浪,亦將大眾以為已逐漸消弭的矛盾再次帶到社會中。市民的擔憂,是官員失職:多次規模空前的遊行,甚至有市民以死相諫,一眾負責的問責官員仍然視若無睹,對社會訴求無動於衷;市民的擔憂,是政府失信:元朗暴徒對手無寸鐵的平民發動無差別暴力襲擊,警隊卻未能及時出現,主事官員的回應也文過飾非;市民的擔憂,是警隊失紀:遊行示威演變成衝突,如網絡直播片段所見,警方行使公權時有無視規章之虞,如刻意隱藏身份,武力尺度合理亦成疑。
(獨媒特約報導)觀塘區一直被視為「紅區」,不少選區均沒有民主派政黨派人參選,反送中運動,大批素人填滿所有「白區」,阻止建制派自動當選。在藍田的「平田」選區,就讀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的「學生哥」陳易舜 Eason,以「保民生、撐經濟、反建制」的旗號,擬挑戰其師兄、畢業於中大體育運動系的現任議員姚柏良。
Eason 並無任何政治背景,於今年5月起開始社區工作。他形容自己只是一名「學生哥」,缺乏資源。然而他表示根據過去一段時間的落區經驗,街坊對他的觀感都不俗,打趣指自己勝在「有魄力、有拼勁、有滿腔熱誠、赤子之心」。
Eason 的旗號亦十分特別:「保民生、撐經濟、反建制」。觀塘區議會強行通過以一億興建音樂噴泉,Eason 期望改變這種資源運用不當的弊病,「政府嘅錢應該用喺人民度,應該用得其所,而唔係去起咩噴水池。當然每個基建都有佢嘅意思,但係咪個個都針對到居民需要?」。他又表示,自己一直對社區有美好想像,認為社區發展的硬件及軟件同樣重要。硬件是指社區設施、交通配套、環境衛生等政府資源能夠解決的問題,而軟件則是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一旦社區出現問題,我哋要去處理,咁我哋點樣動用成個社區嘅人,去同政府反映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