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3月16日突尼西亞巴爾杜(Bardo)博物館槍擊案,四天後,伊斯蘭國在也門首都薩那(Sanaa)的回教寺發動襲擊,釀成百多人死,三百多人傷。雖然這兩宗案件並未在香港引起廣泛關注,但在法國《查理週刊》的兇殺案後,歐洲媒體和知識份子較以前更為關注伊斯蘭國的舉動。加上去年以來法國對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更令學術界出版了更多研究伊斯蘭國的著作,分析其對西方世界的策略。
突尼西亞和也門這兩場恐佈襲擊,明顯跟法國《查理週刊》事件的意圖不同。襲撃法國《查理週刊》比較具有象徵意義,一方面可以引起西方媒體哄動,令伊斯蘭國受到全球注意,另一方面,有利伊斯蘭國牽動全世界穆斯林的情緒,強化他們對西方社會某些排斥伊斯蘭文明舉動的不滿,例如《查理週刊》的諷刺漫畫。即使在法國大多數穆斯林並不支持伊斯蘭國,但是恐襲行動極端化他們對西方的不滿,結果有助吸引處於社會邊緣的穆斯林加入伊斯蘭國。最近這兩場恐襲,可見伊斯蘭國持續營造西方為敵人,在更廣大的地區裡擴張其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