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寮屋區拆的遷的沒餘下多少,時代進步,城市得重新規畫,好多村子都要讓路。在香港島置富花園、貝沙灣附近還餘一條叫薄扶林村的老村。上月,有一本記述這村變遷的書《薄扶林村:太平山下的歷史聚落》出版,把小社區的人情故事、歴史與保育意義帶出村外,這書記述了數十年前香港人奮力拼博、沒有商業掛帥的時光;從村民如何掙一口飯吃、建一間屋的歲月說起,那是我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生活,生於富起來的香港,有些事情,我們沒經歴過,只吃甜而不知苦,城市光景亦變化太快,根本來不及捉得住,如今我們只能從上一代口述歴史片段,拼回成就香港精神的緣起。
三千人編出的早期香港故事
十七世紀清朝康熙年間,二百多年前港島內陸沿海居民遷至,薄扶林村,曾是低下層聚居的寮居區,早在豪宅立於此地前立村,是最早期的原居民。 根據1872年人口統計報告,由摩星嶺起至香港仔、名為「薄扶林」的地區只有400名居民,如今,單是薄扶林村已有三千餘人聚居,在現今萬事皆以經濟發展先行、人人期望住更好、賺更多的世代裏,薄扶林村裏老的少的,仍一起過着簡單生活,不少店舖即使不再做生意,門仍如昔常開,與路過的鄰居、陌生人閒話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