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退不退場,我們終須重逢:給朋友們的情書

佔中三子週二(12月2日)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自首,翌日到警署實行。即不論自首背後的理念及可行性,我相信去留肝膽兩崑崙,唯尊重耳,不必相爭;但此中時機之綜錯巧合,耐人尋味:有說三子本待週五才宣佈自首,突然提早行動甚至早在週一已借《明報》放風(注一),係為回應學民思潮的絕食行動。立場較親近主流泛民的《明報》素有保守之風,不喜激烈行動,無獨有偶,該報在三子開記招當日於放風專欄「聞風筆動」聲稱有匿名的「學聯老鬼」反對絕食,怒斥雙學若不退場,就是「利用並傷害群眾」。

本來,不明消息來源放風公信力成疑,當作花邊就算了(連受梁振英政府招安當上新聞統籌專員的馮煒光,也算「學聯老鬼」呢),但《明報》竟在印刷版出街後的早上十時許,急急將自己那個放風專欄作為消息來源特地再寫一篇「二手新聞」,放到網上即時新聞發佈,隆重其事有餘,專業操守不足(注二)。是甚麼原因導致《明報》編採人員如此猴急?是否急於在三子開記招前造勢?

偽對立:誰喊退場?誰在深耕?

公社書記語錄(一):HEA搞青訓只靠援將 梁振英的車路士路線

話說巴塞隆拿同車路士都係兩大歐洲豪門,我就兩隊都唔鍾意。不過呢,感覺上除非真係皇馬或者愛斯賓奴球迷,否則一般人都好難憎巴塞。但係講到車仔……就算唔討厭車仔,一般非車迷對佢印象都係麻麻。箇中原因查實好簡單,巴塞幾有錢都好,都落晒心機去青訓。美斯、恩尼斯達、沙維、巴斯基斯……場上一堆青訓出品。而車仔呢,除左泰利之外,呢幾年真係諗唔到邊個青訓出品喺一隊站穩陣腳。

HEA搞青訓

尋日(12月5日)睇經濟日報,睇左梁振英專訪,竟然諗起巴塞車仔呢兩隊波。點解呢?梁振英話如果香港人才不足,要發展經濟就要搞寬鬆啲嘅入境政策,吸引更多人才來香港喎。嗱!輸入外援呢家野,其實我就唔反對,我去睇港超(係!我有睇港超!)都唔會見佢係外援國援就問候佢啦。但係睇返香港自己又有冇真係用心培訓人才呢?當年董生要大搞高等教育迎接乜鬼知識型經濟,點知政府又唔肯駛錢,於是就搞副學士呀、自資院校咁。呢啲課程唔單止成日被人視為次一等,更因為政府唔資助,結果呢一代的同學仔咪十個有七個孭住沉重學債。搞好教育變左製造貧窮,認真威水!

從《我的援交日記》到《販賣‧愛》──專訪朱家宏、朱鳳嫻

訪問︰譚以諾、陳芊憓
整理︰陳芊憓

放下導演工作接近十年的導演朱家宏終在2014年重新執起導演筒,與編劇監制朱鳳嫻聯手拍出以舞台劇改編而成的電影《販賣・愛》。雖說是關於近年的來熱門話題援交少女,但卻找來形象純情的陳嘉桓當上女主角,人氣偶像周柏豪為男主角,可說是少有的以青春偶像作為演員骨幹的援交電影。原創故事由朱鳳嫻所寫的舞台劇開始,後得朱導演的青睞,經過整整一年的改編後,兜兜轉轉終現於大銀幕,當中的經歷過許多挫折,也因著朱導與朱鳳嫻的堅持而成功。這一切或許應從《我的援交日記》一書說起。


朱家宏導演

一直希望拍中小成本的電影

如何令「需求主導」重建變得四不像?

市建局剛推出「需求主導」計劃的新方案,「需求主導」是由業主集齊六成七的支持簽名,再向局方申請重建收樓,新計劃將業權的支持份數由上調至八成,增加地盤面積上限由400增至700平方米,無疑是將「以人為本」的原則抛諸後。日前局方已放風(1-12-2014信報),大吐苦水,賺不夠,要求政府將重建項目旁近的公園和巴士站等政府土地免費撥入重建範圍、另外,繼100億後,再資注及增加地積比,獅子開大口。為賺盡,局方奇謀盡出,宣稱「需求主導」蝕錢30億,但筆者在早前就指出,單是最新的恆安街項目成本多估達三成,收緊「需求主導」計劃,無疑令只有8%的申請「需求主導」成功率進一步降低,使計劃束之高閣。

上調業權的支持度  不如強拍

新方案需集齊八成的業權才能入申請,與私人發展商使用的強制拍賣條例無分別,而賣給市建局不能讓業主分享利潤,不少業主更因出租被扣1/3至1/2的賠償。方案有違「需求主導」原意,協助業主重建,而不是留難業主,業主沒有足夠的規劃、法律和發展知識,市建局介入,再達成重建。未來只收集已經可以重建的地盤,局方角色何在呢?為何不交給私人發展商呢?讓田生、大鴻輝「幫助」居民收集業權。

Why moYES:莫耶斯是皇家蘇斯達的救命靈藥?

莫耶斯最終在奧脫福淪為過客,依舊惹來不少曼迷非議。半年後,他以位列西甲中下游的皇家蘇斯達作為新的落腳點。即使大家如何批評他,卻並不包括逃避挑戰。論難度,執教皇家蘇斯達自然還比不上曼聯,但對莫耶斯而言卻可能是提升個人戰術素養的重要關口。

皇家蘇斯達的窘境

在莫耶斯上任前,球隊仍深陷聯賽榜第19位,直至艾格列斯和卡路士韋拿的入球才換來對馬德里體育會的勝仗,也正是球隊今季第二場聯賽勝利。另外皇家蘇斯達也曾擊敗過皇家馬德里,可見其實力上限不僅限於降級區。

皇家蘇斯達自法藉主帥蒙坦尼亞出走開始,無法維持前季躋身歐聯的強勢,加上伊拿拉文迪、巴禾和基利士文三員主將先後離隊,使球會滑落更不可免。如斯境況,一如2001-02年賽季的愛華頓——老牌教頭禾達史密夫由十二月始至翌年三月僅得三場勝仗,隨即遭炒魷。於是,班主Bill Kenwright瞬即從普雷斯頓找來莫耶斯救亡,才讓拖肥糖重出生天。樸實無華的執教風格,加上善於對應不同對手進行戰術調整,莫耶斯在當年三月始至四月尾取得十三分,使愛華頓倖免於降班。這段起死回生的歷史,和如今皇家蘇斯達季初的窘境何其相似。

莫耶斯獲取成功的資本

警權無限大、「後佔領」與青年

Amethian工作室照片

自旺角清場到十一月三十日到十二月一日清晨於金鐘所發生的暴力事件,灰記只認為,無論學生青年如何「胡鬧」,警方瘋狂使用不合比例的暴力對付基本上仍是手無寸鐵的佔領/示威者,必須受到任何支持民主(不管是否支持佔領)的人的嚴厲譴責。

這星期的確令人憤怒,躲在禁制令背後的689政權和警方粗暴鎮壓旺角佔領區,無視法律,無視警隊守則,變成無法無天。在金鐘亦然。

對市民的民主訴求不聞不問,然後一兩句為了「公眾秩序」、「公眾安全」,便可隨意向「不聽話」的市民施放催淚水劑,一種看起來沒有催淚彈那麼震憾但殺傷力一點不下於催淚彈的武器;手起警棍落,很多人是後腦被打,證明警察根本不是因為受衝擊而用警棍自衛或驅趕示威者,更有旺角路人因為警察情緒失控而遭殃,那個朱姓警司打至途人骨折,令人嘩然;突然把途人或與警員對罵者拖進警察範圍,由警察遮擋人們及記者視線,對被拖者拳打腳踢;男警員粗暴對待女示威者,令其受傷。

更令人髮指的是,十二月一日凌晨及早上金鐘清場,造成大量市民受傷,醫務義工在急救傷者時被警察用警棍驅趕,甚至說救人也照拉,警方完全漠視人道原則。

網絡打贏的戰爭?!政治素人領路台灣政治一夕變天

文:Agnes Poe

台灣九合一選舉日前落幕,執政的國民黨空前慘敗,22縣市只拿下6席,還把兵家必爭的首都台北市長也輸掉了。國民黨到底是怎麼輸的?又是輸在那裡?他們一直到今天還搞不懂,只說是敗給了年輕人,因為年輕人覺得「你給我是應該的,沒給我是欠我的」。對他們來說,年輕人的思維方式是個謎,就像煩惱的爸媽對叛逆的青少年沒輒一樣,他們搖頭嘆氣,想不出應對之道。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這麼難解,簡單地說,就是他們操弄選舉的傳統把戲過時了。但選舉當然也不是耍把戲罷了,國民黨的潰敗,代表著人民對他們所代表與支持的一切感到不滿:權貴政治、圖利財團、親中、忽視民生問題。當馬英九的支持度已經到了9%的歷史新低,當黨徽變成國民黨候選人尷尬想遮掩的記號,他們應該早已經看見了全面崩盤的威脅。但他們卻老神在在,一來是以為只要某打經濟恐嚇牌,就吃定了有兩岸關係痛腳的民進黨。再者,民調不是一再給他們打強心針,說他們選情樂觀的嗎?

民調失準

默默堅守銅纙灣 佔領者:面向群眾宣傳運動

(獨媒特約報導)雨傘運動已經兩個多月,旺角佔領區被清場,金鐘佔領區部份範圍的禁制令亦即將執行,唯有在銅鑼灣崇光百貨公司對出的佔領區,未有禁制令和清場呼聲的干擾。猶如被世人遺忘,它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銅鑼灣有宣傳作用

一直在銅鑼灣留守的Jeffrey剛剛辭職,準備全力投入抗爭運動。他認為銅鑼灣佔領區有它的作用:「大家有不同的工作,旺角是衝,金鐘只是『攤』喺度,而銅鑼灣是宣傳。」因為銅鑼灣有很多遊客、街坊,他們都會走來佔領區看資料、拍照,有時甚至走入佔領區,這時,留守者就會向他們講解佔領的意義,所以這兒主要是宣傳的工作。衝擊龍和道當日,他和其他義工都有去幫手,但他認為在佔領運動中不一定是和政府「砍」過才叫有參與,平時無事發生的時候會有人留在這「睇場」,一方面看著有無人來搞事,一方面照顧留守的人。

編輯室周記:在漫長的管治危機中抗爭

攝:獨媒記者Gundam Lam

執筆之際,學民思潮的學生正在絕食。反對的人有建制派,也有「勇武」的,皆說「沒用」,他們相信,梁振英不會為此重啟對話之門;至於支持的人,認同行動中的自主及堅持,然而,無論如何深信奇蹟,又或者認為會有「萬人廣場必定歸來」,也無法確實說清楚,絕食到底如何「有用」。

筆者不是組織者,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不打算也沒有能力紙上談兵,跟大家討論甚麼才是「有用」與「沒用」。我只想提供一些分析的觀點,指出一些可以討論的基礎。在爭論有用與沒用之前,我們不妨看一下香港社會運動在改變制度、法律與憲政方面,曾經如何「有用」或「沒有用」?

正當性危機

一般人也同意,具有香港本土特質的社會運動,始自七十年代,即六六年天星小輪騷亂與六七暴動之後。同時,香港社會制度有較根本性的改變,亦是始自這個時候。例如社會福利制度、十年建屋計劃、廉政公署等等。無論歸因於騷亂與暴動,還是七十年代的激進青年運動、基層權益運動、社會改革呼聲,我們看到的是社會力量對當時的殖民政權構成一定的正當性危機。

香港故事:《早期香港的猶太人》

提起猶太人,大家當然會想起聖經時代的歷史,猶太人流離失所,被羅馬人壓迫。如果近的歷史,自然不能不提二次大戰時的奧斯辛威集中營,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總之哪段歷史都好,總覺得猶太人比較遙遠。千想萬想,都不覺得香港與猶太人是有關係。事實上,猶太人在香港的事跡非常有趣,對香港的發展及建築甚有貢獻。

還是說少許猶太人吧!當以色列亡國之後,猶太人流離四處,主要分為兩大支派。第一個是散落歐洲的猶太人,稱為「Ashkenazim Jews」;另一類則是「Mizrahim Jews」,指的住在中東一帶的猶太人。至於香港的猶太人,「Mizrahim Jews」是為生意而來,他們看到開埠香港的發展潛力,於是在開埠不久就來到香港。這批人非常有錢,比較著名的人物有沙宣、庇理羅士。據統計,在1871年左右,來港的猶他人大概只有46人左右。不過,到了1890年代,「Ashkenazim Jews」都開始來到香港。這群人並非來做生意,而是逃難來香港,因為其實不單德國,一戰前的歐洲都出現過不少的「排猶運動」。所以,在1897年的香港,猶太人只有163人左右。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503
  •  2504
  •  2505
  •  2506
  • 2507
  •  2508
  •  2509
  •  2510
  •  2511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