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逢時
年前,幾個人連同我創造了逢時的名字,大家努力去想像逢時,希望去建立所謂的「閱讀體驗」(內容並不重要)。這個方向是一種共識,大家相信這種理念足以支 撐一所書店的生命。於是大家努力謀求地方,同時賦予逢時各種內涵。逢時如其名,蒙受了許多人的幫助與支持,終於在一年後得到一個地方,逢時不再違反商品說 明條例,成為了一間書室。
逢時正名
逢時的人在開店的前夕幾乎都換了一批。我算是走了又來的人。我拿著一年多大家反覆思量的理念,以及逢時人兒的各種熱情,與大家一起經營起書店。理念在一個 月後動搖,所謂「閱讀體驗」充其量只是自說其圓的漫談,裡面只有瑣碎的內涵,既非有益於銷售,亦非我打從心裡認同的價值。即使後來所說的「逢時實驗」也不 過是被動地去概括逢時過去而非一貫的價值。於是,往日的疑問一再縈繞:
「為什麼要搞書店?為什麼要賣書?當中有什麼非如此不可的理由嗎?」
「如果要讓二手書流動,那麼書店是不必須的,逢時可以是逢時漂書小組。」
「逢時並不排斥一手書,顯然二手書也非不可或缺的。」
「逢時一再堅持要有實體,但實體有再多的好處,我需要實體只能夠出於一個原因:非實體不能實現理念。事實如此嗎?」
「為什麼要賣書?派書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