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賓圖與李主席一同出席他離職的記者會。

如果世界盃有個最佳教練的獎項,相信哥斯達黎加主帥佐治雷斯賓圖肯定可以入圍最後三甲,他帶領一支不被看好的球隊,在死亡之組連贏烏拉圭及意大利,以首名姿態打入淘汰賽,最後在8強與荷蘭周旋至加時,終以互射12碼落敗,雖敗猶榮。傳媒對這支哥斯達黎加的關心大部分隨他們出局而告終,有少數還會報道他們回國後,受到英雄式的歡迎,之後,就沒有之後的事了,或者4年後,人們才會再想起這支中美洲黑馬曾於巴西閃亮。

也許很多人不知,在這支代表成功的哥斯達黎加國家隊背後,其實存在一場權力暗戰。當球隊在世界盃高歌猛進時,教練、助教及球員暗地裡刀來劍往,最後功勛主帥佐治雷斯賓圖被迫走,在上星期四宣佈不再績約,並在記者會上大爆自己受盡委屈,過去年半與敵同行,無日安寧。這個記者會在哥斯達黎加足總舉行,由足總主席伊度亞度李,以及教練賓圖出席,宣佈賓圖不再續約。

記者會前,伊度亞度李跟賓圖有個君子協定,不如好來好去,大家一會兒說些客氣話,別讓權力鬥爭的醜聞暴露出來。賓圖假裝同意,但他已經準備好向記者爆大鑊。記者會上,李主席先發言,大讚賓圖是個好教練,雙方在續約問題上有分歧,為他離開而感到惋惜,並期望未來有合作的機會。總之整段說話非常官腔,大家可以自行想像。

作者是左翼21成員、工黨秘書長

根據報導,政府將會改變內部資源分配工作(resource allocation exercise)的方法,每年度節省 1% 開支,以減慢開支增長,把「以往100元成本提供到現有服務,希望壓縮到99元」,並同時檢視其優先次序。此外,通告又改變一直沿用的資源分配機制,把以往「由下以上」,由各部門構思新服務,向高層爭取加人加錢,改為《施政報告》初步定了有何新政策,才邀請相關部門「入標」。各部門如果沒有獲邀,但又要加開服務,就要自行處理。

過往政府為限制經常開支增幅,會以經濟趨勢增長的百分率來增加下年度的經常開支。在決定如何分配這筆俗稱「新錢」時,先要扣除政府開支物價升幅和已規劃的開支項目,剩餘的「新錢」才能用以開展新措施或改善現有服務。

經常性開支不足早已為詬病,並做成現時各項社會服務設施不足的苦況。但是,政府竟然反其道而行,要求政策局及部門削減開支進行儲蓄,而非增加社會投資,為香港長遠發展打下基礎。上述反智的做法,足見財爺理財哲學只是掌櫃思維而已。

素來不怎麼愛看體育競技的比賽,兩大熱門運動:足球和籃球,不會玩也不想玩,自然也沒有興趣觀看;但即便是學了多年的羽毛球,自己也從不會主動去觀賞,只不過只要家人開了電視,我也不會介意繼續留在客廳看。不,唯一會叫我主動欣賞的體育賽事,便只有網球,愛上網球主要是受兩名男子的影響:費達拿(Roger Federer)和拿度(Rafael Nadal)。

兩位世界級頂尖球員在2008年温布頓(Wimbledon)決賽那場「世紀之戰」的表現,只能說是精彩絕倫!在這場四小時四十八分鐘的比賽中,「野獸」拿度憑著自身驚人的體力,發動一輪又一輪猛烈的「攻擊」,但費達拿每次都能以精湛的技術,瀟灑的把對手的攻勢一一化解。當時還在唸中學的我看呆了:原來網球比賽是如此緊張刺激,扣人心弦的!

及後進了大學,由於 規定學生必須在兩個學期選修體育科,所以我便在一年級的下學期選了網球。一個學期的課程自然只能學基本技巧,但是已足夠和愛打網球的父親在閒時打「一兩板」了。

去年六月在加拿大度假時,剛好是法國網球公開賽。坐在姑丈的客廳,盯著電視轉播的紅土場賽事;當時已有一個念頭:下年到法國,必定要試試在現場看一看。

由教練普捷天奴開始,林拔,拉爾拉拿,盧克梳爾,路夫蘭,張柏斯,聖人修咸頓上季正選名單中的11人已經走了4.5個(張伯斯姑且當半個,畢竟他只是正選上陣20次左右,還未算上很大機會離隊的舒尼達連,J洛迪古斯),合共賣人收入超過一億鎊。這種瘋狂賣人的情況在球壇中實在甚為罕見,尤其是修咸頓財政狀況並沒有出現問題的情況下。不過正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修咸頓這個夏季的球員大清倉並不是沒有先兆。

將時間推到五年前的2009年4月,修咸頓的控股公司被下令清盤。根據英超足協規例,由於母公司接受清盤,修咸頓將會需要被扣10分。被扣10分後的修咸頓,正式宣佈無緣留在英冠,09-10球季將會要降落第三級聯賽,亦即是英甲作賽。在球隊財政出現問題的消息傳出後,以修咸頓名宿拿鐵斯(Matt Le Tissier)為首的財團嘗試收購球隊,不過最後無功而還。

最後,瑞士商人馬古斯列比爾(Markus Liebherr)出手買下修咸頓,亦邀請好友哥迪斯(Nicola Cortese)擔任球會主席,負責處理球會業務。在接手後,哥迪斯作出一系列變動和改革,他的野心極大,就是在數年內重返英超,然後一步步地成為前列分子。而通過領隊的任命,青訓的重視,以及讓球員參與球會的長期計劃,令聖人軍團一股作氣地,在三年內重返英超,更在1314球季打入前8名,前途看似一片光明。

原圖出自煤氣公司

台灣高雄石化管道爆炸(原疑為瓦斯,後經官方證實為丙烯石化管道,特此修正),傷亡慘重,無人會想像到一個現代城市低下竟然處處滿佈「天然危機」,正好叩問著我們一直怎樣看待著我們的「城市」。

予人感覺只有林蔭處處、回歸塔或是劏房豪宅的大埔區,其實工業區內的煤氣廠一直生產了全港97%的煤氣(由恒基持有),管道接通各區,其餘則由馬頭角煤氣廠生產。我們一打開熱水爐就有煤氣供應,卻很少留意到滿佈街道地底的管道系統,如何連接起整個城市與及我們的生活,也沒有人告訴管道從你家地底經過,更可能不知道每日也在購買四叔提供的服務。

近年來香港電廠更積極推動基建融合,如要從土庫曼西氣東輸至香港,要建築一條從深圳大剷灣至龍鼓灘的海底供氣管道,早年更要從深圳東部「廣東液化天然氣站」直插管道入吐露港連接大埔煤氣廠,當中曾惹來西貢鹽田仔魚場因管道工程魚群大規模死亡的爭議,都是甚少公眾理會的新聞。

西方古典的城市問題,就是要處理「自主」、「分配」、「身份」及「安全」四大互為相關的問題,近年的都市空間運動開始為前三者打開了話匣子,然而城市安全這一項一直未得到廣泛的重視。

(獨媒特約報導)在7月2日凌晨參與遮打道抗命被捕的25人須定期到警署報到,當中19人不滿報到制度成為警方限制他們活動的手段,決定拒絕保釋,逼使警方在48小時內決定即時檢控或釋放他們。昨日11人成功「踢保」,今日街工梁耀忠、社民連副主席黃浩銘、工黨副主席鄭司律及學聯成員今天報到,全獲無條件釋放,但警方仍然可隨時作出檢控。

梁耀忠指在參加遮打道抗命行動時已經知道會被檢控,因此「踢保」只是承擔責任的行動,希望警方不要製造白色恐怖,通過政治檢控等手段打壓異己。梁耀忠指現階段警方無條件放他們,但會保留檢控權利,梁重申當晚行動和平理性,主辦單位亦已表明在早上8時離開,整個過程沒有阻礙其他市民,因此警方的清場行動及當中的暴力是沒有必要。

黃浩銘則指,警方應該會在事件冷卻後再作檢控,也有可能在一年之後,區議會選舉時再作檢控。他認為警方不斷要求各被捕人士續保是製造白色恐怖,要在短時間不斷到警署報到,影響大家的日常生活。他又指不會放棄公民抗命,直到香港出現沒有篩選的真普選為止。

學聯常委張秀賢亦指雖然警方暫時無條件釋放他們,但不排除警方會在之後預備佔中的時候檢控他們,但這並不會阻礙他們爭取真普選的抗爭行動。

作者:施柏榮(台大城鄉所)

昨夜的高雄宛如戰地,心裡浮現的是「怎麼又是發生在這一塊土地呢」。不曉得為什麼,不斷想起的是幾次搭乘客運往南,夜晚經過高雄林園的畫面,那是一整片燈火通明的煉油廠,坐在旁邊的她說,小時候經過這一段路,都會特別向車窗外看,覺得這裡的夜晚總是光亮的,長大之後才知道,這裡是臺灣罹癌風險最高的地方之一。

對於高雄來說,油氣、瓦斯氣爆已經並非是第一次發生,1997年9月,前鎮區興橋便發生過瓦斯氣爆,造成了14居民傷亡;2008年同樣在高雄前鎮興橋附近,又再一次發生中油管線破裂的「意外事件」。

經過高雄南境,會覺得這一切都太不真實,唯一真實的是卻是高雄人長期生活在高度風險的環境之中,這也是為什麼在偶然一次的訪談中,聽到林園的一名長輩說:「活在這裡反正不是被炸死,就是得病,自己的厝就在這裡,又有什麼好搬好期待的…」。

昨夜發生的高雄氣爆事件,凸顯的問題其實便是臺灣長期以來既存未被正視的問題,我無法同意將這樣的事件再次視為「意外」,因為從歷史與高雄真實的發展境況來說,此為眾多的問題與迷思所共構的人禍。

在昔日的民主化浪潮中,面對著專制獨裁政府時,公民推動的民主化運動,學生與工人的參與固然重要,但根據不少國家的民主轉型經驗,我們看到教會在整個民主運動中,每每也扮演著關鍵的精神號召與價值領導的位置,也是公民運動中免於被獨裁者追捕,最後保衛人身安全的民主堡壘。

回顧天主教與基督教在韓國的歷史,他們從最初在朝鮮時代被政府排斥,到經歷日本殖民時,向民眾傳揚民主與自由思想,及至後來韓國建國後短期與政治分家,最終於六十年代尾開始積極介入民主運動中,教會一直都是韓國社會中的一大進步力量,也站在追求民主的學生與工人那邊,與獨裁政府直接對抗,從沒有退縮。

朝鮮時代的壓迫

要說天主教在韓國的歷史,可追溯至韓國第一位天主教徒李承薰。出身於儒教甚深的家庭背景,李承薰一直未能擁有信仰自由的選擇。因為透過韓國天主教之祖李檗的介紹,李承薰認識了天主教的教義,並於1784年一次與父親遠赴北京的外遊中,在中國與接觸了天主教的神父,更在北京受洗,成為首位韓國的天主教教徒,他也從中國引入不少天主教書籍與經典,對天主教在韓國的日後的發展有深厚影響。

然而,自朝鮮王朝起,朝鮮半島一直實施反天主教政策,那些從外國而來的傳教士,在韓國傳教時也受到朝鮮政府的大力打壓,當中有些更因而被殺,據估計,在最初從中國傳入天主教的10年中,當時至少有400多名天主教的殉道者。

圖為編輯所加

文憑試考完了,莘莘學子有人歡喜有人愁。香港的資助大學學額長年維持在18%以下,自1994年起都沒有真正增加過,每年都有一大批符合升大學最低資格但無學位的畢業生叫苦連天。經過台灣太陽花學運,學民學聯方案大勝,陳方安生靠邊站,我就明白了,原來政府怕學生,怕得不讓你們上大學,寧願大把錢存進甚麼基金,也不讓你們讀書。

學生從來是社會變革的主力, 1919年的五四運動,六十年代柏克萊大學的公民運動,港人熟識的六四,以及最近學民思潮推動的反國教都是活生生的歷史。現在黃之峰一考完試,政改形勢也跟著轉向。

香港社運興起十年,成功迫令政府撤回政策的就只有學民思潮反國教一次,再數就已經是23條,其他由社運界主理的多是大合唱收場,宣佈「階段性勝利」。由此可知,學生是公民社會最強大的武器,也是保護社會公平公義的強大盾牌。社會有事,各大學生會爭相發聲明,搞活動;捍衛新聞自由遊行,浸大中大樹仁等有傳理系的院校學生落力撐場;台灣太陽花學運,學聯抗議台政府使用暴力,中大和城大的學生急不及待赴台支援;資助在港台生機票的陳小姐也只有24歲,大學畢業不久,這就是青春的力量。

控制大學學額乃愚民政策

久不久,這個話題都會放到朋友聚會的飯桌上︰我們的世界因new media變大,還是變細了。

有一次,朋友快要推出一本作品集。他在Facebook公告天下,一晚就得了幾百人的Like。他見群情洶湧,以為作品應該大受歡迎,飲得杯落。結果作品第一個月的銷售數目,還不及Like的人數的一半,期望越大,谷底更深。最後他如青春少艾般吐苦水︰明明好多人Like左架喎,咦~

世間一切原是虛幻,網絡世界更是兩倍的虛幻,特別對「好多人」的定義,越來越含糊。上月的七一遊行,看到自己的Facebook都被有關七一遊行的Status和Selfie洗版,由下午兩點到翌日凌晨,十二小時無休止。我覺得,「好多人」參加遊行。兩星期後,在一個跟朋友的飯局中,有人帶起遊行這個話題,「邊個去左遊行呀?」,席上只有我一人舉手,其餘的是湊仔修甲打邊爐﹐頃刻,「好多人」變成只有我孤身隻影。Facebook的newsfeed只會按我們的喜好編排,我們交流最多的人會經常在Facebook曝光,我們只會拜訪自己的喜歡的網站,Like自己喜歡的Page。網上揀飲擇食的情況,其實比現實中我們偏食的情況更嚴重。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598
  •  2599
  •  2600
  •  2601
  • 2602
  •  2603
  •  2604
  •  2605
  •  2606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